感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推荐。请点击上面蓝色字体“目送与放飞”。欢迎您在“写留言处”灌水与拍砖!
每天清晨六点多钟起床,站在阳台上,我舒展筋骨,仰望晨曦,观赏掩映在绿荫和晨曦中的羊城摩天高楼。
今晨亦然。朝霞丝丝缕缕,随意地飘挂在空中;“中信”二字静静地立在绿色的梢头,享受晨风的轻抚。
那栋高楼里,总是灯火通明、通宵达旦。于是,我的头脑中常常不由得浮上日不暇给、马不停蹄、废寝忘食、宵衣旰食、穷日落月、夜以继日、夕寐宵兴、焚膏继晷等等一连串相似的成语。
就是这座高达391米的著名的“中信大厦”,在我来到广州的那一年,它还是以最高建筑的身份骄傲地矗立在南国的大地上!也曾经是中国内地改革开放成就标志的第一高楼,还曾经拥有过跻身于世界第十高楼的“荣耀”。然而,今天,在仅仅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广州城内列前三位的高楼里已找不到它的名字了。
中信大厦之下的天河路、天河北路,每天都是人流如织,步履匆匆。人们总是披星戴月、栉风沐雨而不敢稍稍停歇一会脚步。这样的场景令人很容易想起司马迁那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然而,这么些年来,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在这个物欲控制初心的世界,人们在经历了追逐那个目标的一路狂奔之后,身心俱疲。于是,有人开始了回身寻找,寻找那些在匆匆之中丢失的快乐,寻找那些名利裹挟之下被掩埋的纯净。尤其是那些在商场、在官场、在职场等等“场合”经历了凄风苦雨的人们,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再经历自己这一种“磨难”,于是,他们对孩子说:做一个普通人吧,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这话,我想,应该是“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沧桑之感。可是,这种想法就像“穷够了”的父母为了“能翻身”的孩子而嘱咐他们要懂得“经历寒冬苦,才得梅花香”一样,是把自己的“理想”移植到孩子身上了。而且,这样的家长也许不知道,从那一种“热望追逐”而转向这一种“恬适淡泊”,其实是更难的!这是一种更强劲的人生,更高远的“境界”。
“做一个普通人”容易,“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很难!
我们不妨稍稍回望一下历史,看看那些饱经沧桑的古人的人生,也许我们会更明白些什么。
大家知道,自古以来,我国士大夫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优秀”传统,这种浸润骨髓的文化理念,已经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做一个普通人,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就显得“另类”而“鸡立鹤群”。做一只孤独的“鸡”而要想获得“快乐”,谈何容易!
孟浩然,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我个人理解,所谓“山水田园派”其实大多是“落拓失意派”。
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就是一位遭贬失意之人,他为逃避官场纷争,舍弃人事,寄情山水,其诗词句富丽,怡然田园,每成一首,争相传诵。故而崛起文坛,卓然一家。其后继者也大多是“衣钵相传”,借山水而栖身,咏草木以抒怀。
孟浩然亦然。他生当盛唐,早年志于用世,却仕途困顿。到他四十多岁,虽已过不惑之年,却依然写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寄给当朝宰相张九龄以求引荐。诗中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后发“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之叹。其中求官之急,用世之迫昭然。
孟浩然隐于山水,漂泊江湖,做了一个地道的“普通人”,可是,他眺望浩渺的湖水,无时无刻不希望有一艘船一支桨把他渡到对岸,也就是无时无刻不期盼有人将他引荐到朝廷。山水之中,风光无限,其诗中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也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趣,可是他的心底里依然是“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凄然和酸楚。
孟浩然这个“普通人”并不“快乐”。
诗人李白,大家都知道他性格似乎是洒脱豪放的。从诗中,我们看到,他更多地表现出他是一位狂放自由之士。可是,早年就怀抱“济苍生,安社稷”之理想的李白,曾长期多方拜访求官无果。终于,当因结识玉真公主并受其赞赏而得到皇帝征召时,便兴奋异常,无法自抑地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时,李白虽然也已四十二岁,同样是已过“不惑”却依然无法“淡泊”。他本来不愿做一个“蓬蒿人”(即普通人)的。可惜,他因无法与权贵相处,不得不离开朝廷,自放山水。后来他四处漂泊,似乎已经安于做一个“蓬蒿人”了,然而,他在《夜泊牛渚怀古》诗中却这样写道: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这是诗人失意后漂泊长江途中所作。诗中那种空怀经纶、知音难觅的痛苦与无奈,那种落拓无成、孤苦无依的凄清与寂寞,令人唏嘘不已!其伤痛之情,穿越时空,震撼古今。
李白,做了一个“普通人”,伤痛一生!
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第一人,也是最为坚定的要做一个“普通人”的知识分子。今天凡有中学学历的都熟读过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名作。文中表现出的他对田野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无以复加。
然而,这位陶老夫子之所以坚辞官场,回归田野,实属出于诗人自己所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实在无法适应烦人的官场之“无奈”天性。其实,陶渊明在他的人生中曾经有过几度入仕的经历,就是在他50多岁后还出仕为彭泽县令。他在《杂诗十二首》中多次表达出徘徊于庙堂与江湖之间的痛苦之情。诗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其中因“不获聘”而“悲戚”不已,终夜不静的焦虑和痛苦,谁能体会?
看来,陶渊明的“普通人”生活过得也是凄凄惨惨戚戚!
历史上,我们看到过真正能够“淡泊自适”而终生不仕、不为财富地位所动的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位颜回先生吃的是竹筐饭,用的是葫芦瓢,住的是破茅屋,周围是贫民窟。一般人都为此等生活愁眉不展,痛苦不堪,可颜回却天天都过得快乐异常。
这位聪慧过人、学问精深、操守卓绝的儒生,被后人追为“复圣”。然而,能达到此等境界的人杰实属凤毛麟角啊!
所以,尘世间,总是熙熙攘攘于名利之间;所以,天河北路上的中信大厦早已被珠江岸边的东塔、西塔、广州塔所取代;所以,广州街头总是摩肩接踵,来去匆匆,霓虹闪烁,灯红酒绿……
对此,白岩松先生有过这样的一段话:
没办法,我们依然处于欲望占据上风的发展阶段,我们还处于用物质来奖赏生命的阶段,离背起行装去山水中激活生命还有距离。还在这个阶段就要面对,谁也无法一跃而过,只是不希望,我们在欲望面前牺牲几代人。
此言,实矣!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也警示自己)应对这个“用物质奖赏生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