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比特之箭,顽童的爱情(二) ——如何应对少年男女的“爱情”

感谢您关注“目送与放飞”,欢迎您向亲友推荐该全公益公众号。期待您在文末“写留言”处灌水与拍砖。感谢腾讯公司,本期为我开放了“赞赏”功能,如果您能通过“赞赏”给我支持与鼓励,我那是十分期待并感到荣幸的^O^

上一篇谈到,几年前,有一名学生给我写2000多字的文章驳斥我批评他们“早恋”的事情。

学生问我:

什么叫早恋?我们高中课文中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有“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的诗句,这诗中的刘兰芝17岁已经结婚了呢,我现在17岁了,谈谈恋爱,为什么不可以,这怎么就是“早恋”了呢?

这位同学用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诗句反驳我,显得很有力量啊。

我该怎样办呢?

我把学生的这封信摆在我的办公桌上,静静地坐在桌旁,回忆和梳理了一下我与该生交流的过程。我批评他“早恋”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就是:一,学生时代,应该以学习为重,“早恋”会影响学习;二,高中学生年龄太小,思想不够成熟,还不懂得“爱情”,早恋的结果常常导致不良结局;三,“早恋”是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行为。这三条,现在被学生引用的课本中的“依据”几乎完全“驳倒”了:既然你说早恋有那么多“不好”,为什么古人一直以来都是那么早就结婚了呢?

我感到无法理清思路了。

经过几天思考,我觉得需要“冷处理”这件事情。从此,我不再跟该生谈他的“早恋”问题,让他有一种我已经“忘记”他的“早恋”问题的感觉。

一段时间后,闲聊中,与该生有意识地聊起我在学生时代“向往爱情”的情节,这引起该生极大的兴趣,他便与我有了“志趣相投”的亲近感。此时,我便与他一起读一些爱情诗,一起讨论对爱情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该生做一个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诗文的专题研究性学习,与他一起讨论课文中的“爱情故事”所表现的社会背景、时代特色、爱情经历、主人公性格特征、爱情悲剧及其原因探究等等,建议他将我们讨论的结果整理出来,写一篇分析文章,并以此代替二周的语文作业。

令人高兴的是,文章写得很好。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当文章写成的时候,他对“爱情”的认识也提高了,对他所“恋爱”的女生也不再“执迷不悟”了。他写道:爱情是美好的,但爱情是与个人的认识水平、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就是那个时代的必然悲剧,《诗经》中的“氓”的爱情悲剧就是思想性格与个人责任感缺失的必然悲剧。古人的爱情悲剧给我们今天很多的“警示”。

该生能有这样的认识和转变,实在令人高兴。此后,虽然我不再批评他的“早恋”行为,但他自己已经“收敛”了很多。他的主要精力都能放在学习上,高三那一年的高考复习过程中,他都是班上第一个到教室自习、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学生。我劝该生注意休息,他说:老师,我拉下了太多,不多花时间不行了。这样,该生当年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他后来到了美国留学,现在美国工作。

该生转变的经历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早恋”行为,要予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最好能与他产生“共情”,进而取得情感的“共鸣”,然后再找到一定的“介质”,逐步引导他认识到:恋爱是美好的,是值得珍惜的,但爱情也是脆弱的。“相爱总是容易,相处太难”,爱情是容易被自己“破坏”的。爱情是需要用心、用情、用责任去承担的。若我们的“肩膀”还过于稚嫩,是无法担当起“爱”的重负的。人,不是仅仅靠“荷尔蒙”的冲动能够完成“爱情”的旅行的。

我们的不少家长,知道孩子出现“早恋”现象后,往往容易“谈爱色变”,由于干预的时机、方式、力度不当,导致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下一篇,将就“适得其反”的教训,进行讨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丘比特之箭,顽童的爱情(二) ——如何应对少年男女的“爱情”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