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许久,自认为现在做好准备实践的行业。这个成长期较长,前期收益较低,原打算赚钱后考研学习的学科,结合实际情况得更早一些进入了,而其就业情况也有所不同了。
成长期较长一定是不会变的,但收益却可能因为行业选择的不同而不同。物质条件的富足与变化愈发迅速的世界,让大家对内心世界的探求欲望更强烈,年龄的差异也更容易造成沟通的不畅,自然的就会催生相应的行业。考试培训机构、情感咨询机构、儿童教育培养,这些都会有相应的需求,同时会有足够的回报,但就目前的接触中,这些都不是我想做的,或者说与我认知的心理学存在偏差。
情感咨询是去到相应公司看过的,耳闻了所谓“情感导师”的沟通过程。我心目中的心理学是一面镜子,可正衣冠,它是一门帮人自助的行业,不是我在现场听见的大量意见灌输。它是帮助人们更好认知自己,发现期望中的自己,结合实际情况反馈以自助的学科。每一个人都会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同样的道理不会适用于所有人群。千人前面,只有因人而异,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反馈,才能收获理想的效果。
近几年各类公司的团建日益兴起,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种大家吃喝玩乐的活动,而是以此为方式进行的带有目的性的团队活动,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活动,而其背后一定是需要足够的理论支撑的。某项活动达成某类目的,之前或之后的活动可能加成或减益,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效果?这些曾经以经验为基础的选择,现在是可以也应该有理论基础的支持的。
就目前的认知中,对群体活动的了解稍多,因为它偶尔还会牵涉到对应的经济学原理,而这是我有一定学习背景的。以《乌合之众》为开端,这本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的书,再到逐步了解到的《影响力》、《先发影响力》、《粉红牢房效应》等书籍,它们对我的影响和改变的思考方式,也就明确了自身对此方向的兴趣和热爱。
EAP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就业方向,却几乎满足了我所有的工作需求。企业员工的群体性服务,上网搜索了一下其起源也是很有意思。就目前能了解并选择此类服务的公司,通常是有一定基础认知的,客户群体的筛选也就这样做到了一部分(创业过程中的这一步骤也是让我印象深刻)。意向明确后对企业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双方再度选择的过程与机会,而当通过了这样的步骤后,客户群体可能存在的问题会少很多且更易于解决。上帝只救自救之人,这句话可以放在很多地方,而有EAP需求的,至少也是认为自身还能进步的企业,剩下的就是提出正确的问题,再解决问题。
人的心理机制是很有趣且极端复杂的东西,而当它与现实世界接触所能产生的反应一定也是多种多样的,企业中的雇佣关系就是这样的一个纽带。来到某公司工作,经济收益一定是基础的要求,而在工作过程中,一定会有除了收益之外的更多需求,在现在这个剧变的世界,相应需求会更加凸显,而这些需求往往会反馈到员工的工作状态中,工作状态则会直接影响到该员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公司的收益,这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过程。情绪是个人状态的外在表现之一,同时也会是工作效率的催化剂,良好的情绪反应往往会带来更好的工作状态。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虽说直译为员工帮助计划,但它同时也是给企业管理层的福利项目,每一位领导都希望雇佣能做好事却不会有不良情绪的员工,所以我们会有各种员工福利与对应的部门和协会来辅助,而EAP这样更加专业的项目也就由此衍生。更深入的了解员工,结合其特质安排工作,能更好的帮助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减轻工作压力的同时带来更强的忠诚度。就像《中间人经济》中所说,有些时候有些话大家都明白,但就是需要一个中间人来铺垫、传递、缓冲,这也是EAP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吧。
它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帮助公司以及雇员,同时它也是一个需要公司及雇员投入的项目,相信与开放是很重要的前提。相信了才有可能信任,而信任是关系建立中很重要的基石;开放不意味着全无隐私,结合需求适时适度的袒露,唯有了解更深才能发现更本质的问题。这也考验着相关的服务人员,理解话中之话与话外之话也是沟通中很重要的能力。相信且开放,收到良好的反馈并及时调整,这个行业才能被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努力的进入这个行业,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会大过行业之间的差异,而做自己喜欢的事一定能带来由内而外的幸福感,这不是金钱所能替代的。现在这个社会要说有人吃不起饭我是不信的,不过是自身欲望的控制与能力的差异不同所造成的现实生活状态和理想状态不同,我不会早早的妥协,机会是争取来的,一次不行就再一次,汲取教训、及时调整,偶尔再死皮赖脸一下。
希望能在将来感谢自己今天做的决定,我希望到时候我是一位相关行业的从业者,而不是还像现在一样,说着自己感兴趣,却还是一无所知!
对心理学感兴趣至今,因为兴趣爱好撞见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人都能梦的解析》、《催眠师手记》,目前没法考量其专业性到底如何,但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的。偶然的机会撞上的《乌合之众》看了不知道多少次,随之而来的《影响力》、《先发影响力》、《粉红牢房效应》,改变了不少我对人群的认知。期间夹杂着《就范》、《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梦的解析》、《自卑与超越》(儿童与家长的成长教育是双向的,我们不过很多时候因为ta还是个孩子选择性的忽视了这一点),学习了三级咨询师的教材却感觉很空泛,《心理学与生活》看着走,买回来的《红书》也算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我能感觉到巨大的空洞,很多事我会去想,也能想出一部分的原因,但缺少对应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写下来的东西总感觉差点意思。就像关于“亲本投资”和“确认偏误”这两个在脑袋里装了挺久的概念,却需要对应的专业解释出现,那一刻的茅塞顿开感觉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