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至于此

从一个相对陌生的角度切入吧,斗鱼女主播乔碧萝,作为一个几乎不看“直播”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此理解度是很低的。单纯的看直播还好,但那些疯狂打赏以至于影响自身正常生活的人,也是我通过新闻媒体看见更多的人,当时确实很难理解其想法,面对这样一个因为网络技术进步而衍生的产物,我确实挺落伍的。
先来说说这个乔碧萝吧,目前看来是一位通过技术软件修饰出来的全新人物,据说是一位58岁的女性,副业为主播的女性,作为一位玩游戏的声优女主播在日常直播时通过软件遮脸,以“声音”和“身材”满足屏幕前的粉丝,下播之后也会发一些自拍照。虽说那些自拍照有着浓郁的修图风格,但谁让人家声音甜美还长得好看呢,这谁顶得住(感兴趣可以搜索一下直播用具,你也就对屏幕里的人多了一个角度)。直到那一天的“直播事故”,让大家突然看见一位慈祥的老奶奶,直接就转向了另一种火爆,原本的打赏第一人迅速销号,连夜扛着车轨就跑了,现在的直播间却同样异常火爆,多出了更多的打赏土豪。
前段时间的微博打榜,也是很有意思,起因似乎是因为“豆瓣”有人发问,为什么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还那么受欢迎,这一问广大的粉丝就不乐意了。在周杰伦本人没有开通微博的情况下,一个星期内将微博的那个啥超级话题给刷上了一个亿,远超第二的蔡徐坤。期间我也点进了蔡徐坤的“超话”,这个我找了半天才找到的排行榜,重新认识了他的作品和粉丝。这位因NBA形象大使而被我知道,却在B站鬼畜区见得更多的新生代艺人,认真的百度了他的作品和成长史,确实一个都不知道,现在的娱乐节目太繁复了,不适合我这种懒人。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我在蔡徐坤的“超话”中看见了不少的举报链接,也就想起了当时的律师函事件,有趣。
后来顺势看了两篇关于追星以及相关人员的自述,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了这样的一个追星群体,也更能理解为什么会有如此现状,具体内容就不转述了,写一写我更关注的点。互联网时代的明星,就只有流量数据这一种评价方式吗?
两位艺人的粉丝,因为年龄的跨度,而对数据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周杰伦所处的时代是这样一个逻辑,艺人厉害,会有很多人买作品来支持ta,所以作品的发售量会成为一个艺人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发售量一定会受各种因素影响。那时的粉丝谁都不服谁却也能和谐共处。而现在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因为数据流量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谁抢先拥有更多的流量就意味着先被认识,先被认识就意味着更多的新流量的涌入,从而形成循环。逐渐就演化成了只要数据好,那么ta一定就是厉害的,所以才会有那样的一次提问。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这样一类事情没有,某餐馆老板想要将目前经营的店铺转让,因为所处地段人流量有限,便在贴上转让公告后连续一个月邀请亲朋好友到店里来吃饭。前来考察的人,每次的明察暗访都看到人满为患,遂将店铺接手,却发现一下子没有了顾客。咱们的老祖宗对人气的理解是很到位的,新店开张广邀好友,道理其实也差不多,商品品质过关,新的流量稳住了,旧的流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就像我们常说的药引。
那天和朋友刚好说起了现在一些加盟店的套路,不靠商品赚钱,通过极高的性价比稳定流量,然后收取新店的加盟费,这也就变成了利润,持续扩张。作为一个思想比较老派的人,我不能说这种做法是错的,但我知道任何一个人从事的商业行为都是为了赚钱,商品的品质是最基础的保障,这些东西做不到时,我不知道它能活多久。
蔡徐坤的新专辑,5元一张的专辑卖出了560多万张,据说破了QQ音乐的专辑销量纪录,也不知道是何种纪录,现在的数据计量方法是真的太有意思了,微博那动辄百万的转发量是不是新的记算方式的产物?很多粉丝花费上千元去买几百张专辑以支持,新专辑中频繁出现的“young&rich”,秀出的香车、美女、奢侈品、烈酒让人眼花缭乱。粉丝实打实的用钱给了他一个公子一般的生活,而他回馈给粉丝们的,也是那个纸醉金迷的梦。刚又去QQ音乐看了一眼,购买多少张专辑领取专属铭牌的操作从作品的层面真的看不懂,数码专辑不像磁带等可收藏,一堆数据还能因为购买数量不同而听出不一样来?那个60000张的也是把我秀到了。
我们很喜欢塑造一个自己所期许的完美人物形象,这在网络时代也就变得更容易。造神不是这一代青年人才有的特质,不过是现在会更多的与资本挂钩罢了。你所看见的,更多的是你想看见和有些人希望你看见的,这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流量在这个时代就是一切,各大平台在其中扮演任何角色都很正常。为什么那篇提问在被看见后迅速的被大众所知悉;为什么蔡徐坤粉丝在该次事件后宣布退出微博的打榜竞争;为什么新专辑在合适的时期上线并立下3000万的目标;为什么直播软件在两人联播时出现了故障。不要过度阴谋论,我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只是希望能多一些角度,多一些思考。
这个梦幻的时代,大家都在追梦,有利可图就一定会有人造梦,这很好理解。关于直播平台,再多说两句,《让子弹飞》里的桥段:想要让百姓捐钱,得先让乡绅捐钱,乡绅们捐完钱,百姓才会跟着捐钱,事成之后,乡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资本不用时时主导,偶尔推一手省时省力,大家乐在其中就好。
游戏大家应该都是玩过的,大学期间玩过手游“太极熊猫”,机缘巧合下进了当时全区第一的公会,认识了一些新朋友,还一起出去玩过。有一段时间全区最厉害的三个人全在咱们公会,有对应的微信群,也就自然的有了一些私人好友。后来因为游戏版本的更新等各种缘故,逐渐有人退游,一位相熟的大叔和我聊着,直到某人卖号,他才相信那个人不是托,我也第一次认识到了游戏的另一种操作。时隔差不多三年后又一次和他联系上了,聊了挺久,也是很有意思。
一个区的前几名,从装备上来说其实已经大差不差了,不过因为个人喜好会有所偏差,但是就是会有人始终领先其他人一截,不会太多,但就是差点。而这样的存在会刺激其他玩家想办法提升自己,氪金会是很便捷的途径,版本更新等变化,那样一个人也会引领着大家的发展方向。随着合区等操作,逐渐退出大家的视野,当时听说的时候我都惊了,后来也就听说了更多有意思的事,针对阿拉伯土豪的游戏,某个游戏区全是托,真实玩家就几个人(和大叔的聊天中也说道了这一点,他玩的某个游戏花了17万,据他估计就5-8个真人玩家,我感觉是应该不止有这么多玩家,但不花钱的玩家对于前面几位来说,和NPC也就差不多了),某微信群除了受害者全是托,对这类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都写到微信骗局了,就继续写下去吧,刚好工作微信号收到一条莫名其妙的微信消息。前段时间看新闻,某抑郁症患者被骗200万,不选择报警,在受骗过程中感受到被关心、很温馨,抑郁症也逐渐好转,记得很清楚当时新闻下的评论调侃“能治好病,200万也不算亏”,其心理机制一定很有趣,但也不能仅通过一篇新闻报道就过度揣测。
由此也就再写一写之前看《网络迷踪》时的想法,都记不清内容了。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的作用能看见很大一部分自己,也能轻易看见许多自身所期许的,别有用心之人结合相应的数据很轻易就能构造出一个你理想中的自己或另一半,更不要说还有身边人做这类事的。“今日说法”就报道过以介绍表妹还是谁为幌子的诈骗,一个熟悉的人,结合自身对你的了解和骗局外的交流持续布局,面都不用见就骗取钱财,别轻易的说谁傻,旁观当然毫不费力。
我们会调侃“同性是真爱,异性为后代”,也就会看见许多骗局背后有意思的故事,某受骗者憧憬的美女可能就是一抠脚大汉,现在的各种技术,变声、换脸、p图,素材满网都是,你甚至可能因为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而更亲近。一边有报道说现在的年轻人佛系,同时又会有调侃,现在的人,撩起同性是一套一套的,见个异性却连话都不敢说,极致的分化与工业化的分工是不是也多少有些关系呢?《头号玩家》里主角对其他几位人物的认知是不是也能做一个参考。
PUA的事不是第一次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写,但又不想过多的了解。两性的PUA是不是会开启两性互害的事端,吊金龟婿的公司都有专业的包装团队,线下你所需的一切都可以提供,而线上的“杀猪盘”,也是多次出现在新闻标题后才点开了解。同样也是“今日说法”报道过,某北京女子被骗,甚至卖房填坑。有利可图,相应法律法规又不是那么健全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人入局,不过计算(犯罪)成本与收益。
互联网让我们认识到更广阔世界的同时,也一定会带来许多的副产品。我们会说现在大家坐下来就玩手机不好,却又不愿意去触碰身边真实的人。网络可以让人选择想展示的一面,似乎我们也就习惯了完美的人设,进一步的忽视身边的人。陷入这个怪圈的同时,顺带忽视了人是复杂的个体。我们相信资本力量下塑造的完美人设,同时也更容易因完美和期许受伤。谁在推波助澜其实不那么重要,因为它们通常也是我们的反馈所铸就的,更不要说这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哪来那么多的对与错。
适时的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别因为偶尔的不适就完全摒弃某个方向的探索,被资本收割的群体总会成长。也一定会有因为改变的阵痛而受伤甚至被抹杀的某类群体,生物的适应与进化已绵延上亿年,从来都是如此。
在追梦的时代相信梦想,同时能从背后看它,理解曾经所不能理解。更多元的看世界,世界也一定会回报以多彩。让我们对变化的世界拭目以待,它一定会更精彩的。

以上
2019.7.31 17:50 然后我做饭吃饭打球去了
转录于2019.8.112:21

主播
流量
PUA杀猪盘 吊金龟婿+包装公司
男骗男(男上加男)
骗子+抑郁症+200万
网络迷踪+人物刻画
蔡徐坤(young&rich)+周杰伦+打榜
粉丝经济 梦幻迷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何至于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