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不是非黑即白

从刚看完的《网络迷踪》说起,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隐藏基本可以说是一句玩笑话。每一天你到过哪,走了多少步,基本上都会被记录,前段时间听见的一段聊天:“昨天看你没走多少步啊,在家赖着没出去玩 ”。智能手机的各种程序总会在使用之初要你的各种权限,并且有些权限是属于只要你拒绝了就无法继续使用这款APP,数据的被收集无可避免,从很久之前的iPhone收集位置记录,到前段时间爆出的数据权限问题,再到由于新款手机升降摄像头而被提出的“我只是升出来看看,不采集数据”等话题,最后也就不知觉中没有后续了,突然又想起了资本的可怕力量。

刚看的《从0到1》,提到一点,数据,是需要人来使用的,大家都在说数据会是新的石油,而原料也需要各种方式来使用。就从刚看完的电影,熟悉的人,生活的积累,结合网络平台的使用,会让你看见另一个自己,从而产生不可避免的好感。两年前和朋友去兰州,同行的大叔是携程还是什么软件的VIP用户,一年的消费额几十万,然后在同一地点打开同一程序看同一酒店的同一房间的费用,差不多比我这种新下软件的用户贵了一半,当时还没觉得有什么,只是觉得有趣得很,现在再回头看就更有意思了,再来看看之前爆出的天价退票费用,似乎也随时间的推移而没有了后续,在这个什么都快的时代,我们总是很轻易的就遗忘。

数据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所带来的便利性,就那样悄无声息的进入你的生活,然后再继续反馈产生数据以进一步加深算法,让新的公司基本上无法进入寡头的市场,苗头刚起即被掐掉,而能够与之竞争的企业都还不是现在所能看见的同类企业。我们对互联网的习惯和信任是不会让我们疯狂的去跳转不同软件以比较价格的,算法时代,企业只需要告诉程序,我需要更高的利润,那么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被提价的人群都不会知道谁被伤害了。不知不觉中的习惯所建立的信任感被偶然爆出的信息所伤害,一点点牵扯拉锯,而可怕之处在于其可能的非主观性和难以监管后的追责。

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是不自觉的拿着自己的信息去交换的,而习惯了各种推送后的某一天,我们会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似乎被窥视,我们排斥。这就像你希望有人能做你的贴心小棉袄,知道你想什么,以迎合你,却又不愿意让ta了解你一般,做不到的。事物既已发展至此,开不了倒车的,就好好去思考监管的方法吧,或者说,改变自己以适应。网络的发展速度快得超乎想象,而法律与规则需要足够的案例以归纳总结,在这个时代,经验还没来得及总结就已经变得无用了,而若是每件事都需要产生后果后再去追究,其所能带来的实质意义在哪?人的侥幸心理随着进化和进步,好似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结识了新的朋友,又一次听见《奇葩说》这档节目,重复的出现在我的视听中,就尝试性的打开了节目,然后就一直将最新一季看到了现在。这就是广告最简单的原则吧,我不用你看见广告时就来买我的产品,只需要加深在你心目中的印象,当你在某一天可能选择同类产品时,我能让你少一丝抵触,多一分熟悉,目的也就达成了,这也是我曾经很难理解的事,主观性太强,我想买什么产品,我一定会去了解不少相关的产品,而不是因为广告和销量来决定,却恰恰忽略了在你有相关想法的时候,品牌的切入点就是营销的效果。

看了一期关于工作喜欢和工资高低的组合问题,高工资不喜欢,低工资喜欢。从那么多个角度都能进行解读,但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将这两个角度拿来大说特说的时候,是不是会忘记另外两个组合,这就像现在那么多的标题党和剪辑党一般,他们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真的,但撒谎的最高境界不就是真假组合吗?节目的整个论证过程没有任何问题,但你还是会看见那么多的人在看见标题后就提前将自己预设在相关的角度中,这种省力的做法才是常态,但不好。节目是希望能通过辩论的过程来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角度,而不是得出最终结论,当然又要冒出来人说,那为什么会有输赢,没有输赢的节目也有啊,不同节目形式有不同表现方式,面向不同观众人群,更不要说决定输赢的因素太多。

我们喜欢站队,喜欢拉帮结派,惧怕独立思考所带来的孤独感,但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站在某一边,不单单是就事论事,还要加上一些佐料,而这些或许在我们心中才是最大的决定因素。人格魅力这个东西,不是你说抵抗就能抵抗的,这也造成了许多时候因此而站在自己不那么认可的角度,虽然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就是好喜欢呀。我们习惯了考试给我们的分数,也习惯了这种方式来判断成绩好坏,延展的,也就牵涉到了是不是那么聪明,但这种思维模式所带来的简单和省事,让我们在判断外物时,是不是也喜欢标准化,达标了就是好的,未达标就是坏的;我喜欢的就是好的,不喜欢的就是坏的。

我们需要变革者来提出“极端”的思考,不这样做,大家似乎就更喜欢和稀泥,糊弄过了就好,要么绝对的好坏,要么没有好坏。真的是很有意思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事物不是非黑即白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