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引(一)

附一首朋友圈一直没分享过的歌 很是喜欢 也就不管搭调与否了

一个晚上两个梦,都与高考有关,停留了一天后再来记录,很多、或者说大部分内容都消散了,只能记住很重要的一点,梦中高考时我已经明白这会是一场改变我命运的考试,由此而产生了诸多的恐惧感,而不似当年真正高考时的兴奋,由此让我两个梦都没能继续做下去,在即将产生结果时,都惊醒了。

从很早的一段对话说起吧,家里的一位小朋友参加主持人的竞选,落选了。当大家都在说成功的小孩付出了多大努力时,好似就我提了一嘴运气这玩意儿,老爸告诫我说不要和小孩子说这些,这个年龄段不合适。也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和身边的好友说起曾经时,难免会说起曾经的通行者。到成都读书十年,与多少曾经的伙伴失去了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人或许会越来越多吧。每一次的纠结和选择,或主动或被动,都会延伸出一条条不同的路。

确实也是这个道理,在不同的年龄段,确实需要对教育的议题和方向进行筛选,若是从小就让小朋友去相信运气这事,那所有的勤奋与刻苦又该在哪里出现呢?网上总是有各种段子说,你不付出努力就不知道天赋的可怕,没错,那句“99%的汗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近年来隐藏其旁的“1%的天赋”重新被人“发现”。你身边可能也有无数的人在说着自己被这句话骗了多少年,同样,也会适时的出现一位天赋出众的“榜样”(标杆),付出比你少的汗水,收获比你多的回报,然后也会出现一群人说着躺下多舒服之类的话,然后一点点的渗透进你的想法。想想农业技术的发展,让单人产值发生的变化,或许能给你一个新的角度。

这个周末与好友一起玩了“吃鸡”的游戏,对电脑游戏,在阶段性的疯狂后也就失去了兴趣,打字都顺不过来手指的我,也就记得“WSAD”,剩下的就随缘吧,连个像样的快递员都算不上。那天玩过游戏后刚好就看见了一篇关于“吃鸡”与创业相关的文章,其实吧,换个角度看,这个游戏为什么在犯了那么多错误后依然存活得好好的,或许也是因为它的“真”吧。

从你跳下飞机的那一刻,除了大致的目的地,你能决定的事其实挺少的,高超的技术结合丰富的游戏经验,也只能说哪个区域刷新某些物品的可能性更大,谁也不敢保证某个位置就一定会有什么,更不要说谁也无法决定跳往同一区域的人有多少,会是什么竞技水平,极大的随机性从按下第一个键便开始了心理建设。就像不知道多少小说里写道:“你很强,只是不小心遇见了我”。你不知道“毒圈”会以何种方式在什么位置刷新,“天谴圈”与“天命圈”我都没遇见过,或者说我遇见了也不知道吧。以我有限的游戏理解和网上看见过的视频,就是大概率躺赢和落地成盒的区别。就像很多人调侃说的,许多人出生就在你一辈子都跑不到的终点线上,这个真不是开玩笑,人不如狗系列见得还少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至少还生活在和平且不断壮大的国家,这些都是先贤有鲜血换来的,那么与许多战乱国家的人比起来,我们是不是一开始就站在了遥不可及的终点线上,兴衰起落,谁也说不准。

我们会开玩笑说投胎是门技术活,虽不乏调侃,但在这个营销焦虑的时代,从不知道多少文章中看见,又何尝不带有些许认命的无奈。生而为人,此生第一次,我们选择自己的选择,很多事事不能立flag、乱加buff的,当你努力向上时,有多少人也在向上走,当感受到自我变化时,那种跳出来告诉你:“XXX比你有天赋,还比你努力,运气还比你好”的人,先拍翻在地上再说其他的;而当感受到下坠时,在下面拉你裤脚、在背后使劲的人,也不是留着过年用的。我们谁也没资格轻易的评判他人的人生,能做好的事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人。

多少推波助澜的文字,让原本为了生存而进化来的大脑有些不知所措,再加上适时的营销,让你喝下一碗又一碗的鸡汤,偶尔调剂还行,别喝多了还往碗里加一勺又一勺的鸡精,腻习惯了对身体不好。也别总是去和黄连较劲,苦习惯了味觉也会不那么灵敏的。就像吃饭点菜一样,咱得讲究个荤素搭配不是,不同人喜好不同,适合的也不同,而这之间的取舍才是关键所在。蛋白质过敏的人,不能听说鸡蛋好就去狂怼它吧,这叫作死;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喝酒,吃肉的人可能喝不了酒,也可能是个酒鬼;而喝酒的更可能有三高,因人而异,顺势而为。今天可能喜欢吃肉,今年也许还是喜欢吃肉,明天、明年就都说不准了,让身体与饮食习惯的节拍合上,就难到一大片人了。

我们总喜欢用曾经的眼光看现在的人与事,其所带来的些微认知偏差所造成的误解很多时候会造成超乎想象的后果。对娱乐节目不够敏感的我,对当下大部分演员的认知多数来自于相关的新闻和网友评论,也就失去了从更多角度去了解一个人的途径。对当下的“小鲜肉”,在曾经的大学期间多数是带着调侃的意味在谈论,很多时候关于男性的权威与自尊是不是从中作祟也无从断言。也不知道是哪一天萌生的想法,现在的我们谈论“00后”的偶像,是否如当年长辈谈论我们的偶像一般,自恃身份而不愿接受,从而表达自己的不同,彰显特色,在群体的狂欢中迷失。

关于“少年娘则国X”的言论,好似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论,那天刚好看见了一篇文章,用的标题是“少年娘则国强”,挺有争议的题目,不过也是给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某些事物。大致观点就是,只有国强了,人们才能有更多的心思去纠结穿着和审美的问题,君不见非洲国家就不会有相关的问题。对错不论,是不是也是一个角度和视角。新生的“老戏骨”教做人,默默付出多年却依旧无闻的人,对身份的代入,好似自己就是付出许多却依旧没有收获的人,纠结于那么多的娱乐明星凭什么就有如此影响力和收益。公平从来都是相对的,世事变化无常,你非要用过去的“公平”来束缚现在的世界就公平吗?不是所有的事都是付出后就有回报的,更不要说以错误的方式做事了,是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你一天的成果或许就是为了被推翻,那么这样所付出的努力又该如何计算?

各种因素凑在了一起,去看了《动物世界》,让大家重新认识李易峰演技的电影。对主角的演技没有相关电影作参考,就我所见,不出戏、演技在线。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角色演员身上,余罪中的胖子,这种不帅、没有六块腹肌,丢人群里你也不一定会多看两眼的人,在每一部电影里都得有人演,这才更符合多数人生活中的状态。不是什么时候镜头都对准你的,这种类型演员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关注,也很少有认真对待的演员,好似在大幕拉开之时,只有主角才重要一般。

和老爸一起看了《我不是药神》,点映的技术故障,让观影体验不是那么完整,同时也体现了不同行业的服务意识和临场处理能力上的差异,还半小时结束时,突然没声了,影院在得到通知后,没有及时给予足够大反馈。在你们检修设备的同时,在放映大厅还有许多消费者在干等,在确定无法继续放映时,及时的告知以及给予相应的处理方式,强于被动的被人群意志所挟持,哪怕你原本的处理预案是如此,时间点的介入也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感官。现在看电影的人,谁也不会对几十元钱斤斤计较,但在自己花钱享受的服务出现差错时,及时的歉意和处理,强过不知所措的等待。

回到电影本身,实际看之前,就已经被无数的媒体信息轰炸,挺忐忑的,生怕期望太高影响观影体验。确实得说,这样的题材,能正式面向大众,真的挺不容易,其合适的上映时间点选择,敢于去揭示大家都看见的脓包,也算是身份认同同时的意志释放了,没有绝对的主角,没有绝对的善恶、黑白。在我们这个人口基数可怕的国家,这样的展示确实挺厉害的,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你很难说人们会效仿谁,就如同被架起来烤的小朋友,不过也是看了喜羊羊。

医疗问题,每个人这一辈子都避免不了的话题,日常的感冒什么的小毛病还好,不会有巨额的开支摆在你面前。而癌症等极端病症,动辄几十万的开销,且只是去买微弱的存活希望和可能的无尽痛苦。这笔账没人能算得清,我们常说活着便有希望,但真的是这样吗?有多少的家庭在看着那高昂费用时挣扎不断,又有多少家庭在选择继续后变成了真正的家破人亡。同样,又有多少病人希望继续治疗,活着选择保留最后的尊严离开。听说过花费千万维持生理上的存续,同样的病症如果出现在普通人身上,你敢继续吗?这不单单是钱的事,这还是一个家庭后续几十年健康人群的生活方式的抉择,但这又是钱的问题,君不见艾滋病患者继续过着正常的生活,将绝症变成慢性疾病,用钱怼它。

公公的癌症手术后,老妈叫着我和我爸说过,哪怕卖房也要让自己的父亲好好的多活几年,我和老爸没有提出异议。一个病人,改变了一家人的饮食结构,一位老父亲的尊严和晚辈的关怀冲突,扯远了,在之后发生的事也超乎我的所有想象。也由此和朋友讨论过关于重大疾病的话题,最简单的算法就是你年过40,生活趋于平稳,这时你的父亲被查出了重大疾病,医治费用在100万左右,且无法保证治疗结果和后续生活状况,而你的存款只有40万,孩子可能邻近高考或者刚入大学,有一套价值60万左右的房产还贷中,治还是不治?生老病死是不可控的,在个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也就转而期望社会了,而这其中的算法就更复杂了。

别动不动一竿子打翻一群人,你也不是你想象中的大多数,道德的制高点也别时不时就去站。有许多的群体并不是因为人数太少而不被大众所认知,而是其性质的特殊和认知的差异。你说你是清华北大的学子,大家可能多看你一眼,你说你是精神疾病患者、癌症患者,嗯,可能会多看你两眼。患病就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是在于你付出了多大努力就可以轻易改变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待见病痛折磨中的人,好似会被传染一般,这也是很有趣的现象啊。以前我总认为,大部分人至少都和我一样,父母恩爱,正常的读个书,慢慢长大。而实际情况是,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壮大,黑户人口上千万,精神疾病患者上亿,这些问题还需慢慢解决,而这些群体不会因为你是更大群体的一员而改变。

不同群体都需要能发声的人,这个事必须有人来做,也一定会有人做。但你若是想要强加群体意志到某人头上,我也一定不会认同。前段时间的老赖事件,拖延赔付的人和等钱续命的人,若是家庭经济条件稍差一点,根本就不用等钱续命了,连等的机会也不会有。记得很多年前新闻就说过卖赔偿判定书的人群,判决赔付100万元,以30~50万元的价格出售,不就是因为拖延赔付所需付出的成本太低,而对于等着赔付的家庭来说,那很有可能就是亲人的命换来的钱。现在看得见的信用体系的建立,对社会群体的影响之大,或许会超过许多人的想象。顺便扯个题外话,关于烟民和烟草公司打官司,专利炸弹,只要有足够的利益,那些大公司每年上亿的公关和诉讼费用,拖死一家又一家的小公司和个人,真的不是多难的事。

再来说说王传君的事,你总是能看见有一大群人抨击他,“不是爱情公寓,谁认识你”。但一个问题是别人真的需要被认识吗?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很正常。就演员来说,你不能因为一部作品让其被大众所知,就忽视或者说抹杀其在该作品之外的努力,在某部作品真正的火起来之前,谁也不敢打包票它会火,你由此而锁死一个人的付出是挺不公平的。不要带有那么多的情怀去贴标签,片面的认识对你没有好处,咱们得尊重基本的事实。随着电影版的“爱情公寓”一地鸡毛,很多争议也就尘埃落定了,至少于我而言,对“爱情公寓”真的没那么多情怀,是因为“药神”让我真正的记住了他,而“角色演员”的出彩演出,很多时候也算是一部电影成色的重要参考指标。

有那么多人都在说《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很凑巧的,在“药神”之前许久就在异常尴尬的观影体验中看过了,要问我为什么,你把电影下好,在节假日大家出去玩的时候,和奶奶辈的人一起看就明白了。很多人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说,确实,题材相似,都是以真实人物背景做的加工。对于将死之人,谁还有那么多时间去等待长达数年的药物测试,“俱乐部”中的性、毒品等角度,不是那么适合咱们的,毕竟文化的差异在那摆着。挺不喜欢“药神”被称为中国版“俱乐部”,说真的,两部电影都很厉害,但不论是国情还是司法体系造成的差异,让电影表达的相似之处真的不多。个人而言,更喜欢“药神”,不论题材还是表达方式、人物刻画,很难再去挑剔了,不刻意渲染患病人群的弱势,不过多弘扬正能量,更多的是如纪录片般的记录,哪怕是为了过审而加上的话语看着也是很有中国特色和舒服。

顺便再给电影中被刻画成恶魔的公司喊个冤,几十亿的研发资金不是社会众筹出来的,没有金钱和名誉的支持,单纯的一腔热血,很难找到足够的研发人员的,仅是设备和耗材就难到多少的热血人士了,这之间的平衡都需要交给群体了。

我不信人之初,性本善或恶,动物生存的天性被刻画成恶,无意思的举动被说成善,挺有意思的,没具体研究过,知之甚少,观点也就是建立在有限的认知之中。每个人在特定场景下做出的选择,都是评定一个人的参考物,而不是唯一的风向标,就如同进化的进程一般,每一个存活至今的物种,都是无数“狗屎运”堆积起来的。主动与被动的选择穿插于生活,有人成功,也就有人失败,有群体推举出来的“善人”,也就有被踩进泥里的“恶人”,这才是我们看见的常态,若是一切都非黑即白,那还画什么太极图。相关的电影议题还是够多了,阵营的划分,最终还是一锅乱炖了。

就如同打球的人有“手热”的时候、抛硬币会出现连续的正面和反面,都是概率问题,每一次的百分之五十,都有可能是同一个“百分之五十”,所谓的足够数据的前提,很多时候也就是所谓了。这是不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另一个角度?所有的“巧合”都撞在了一起,当所有的一切都不可控时,你本身的努力也就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了,或许,这才是努力最重要的意义。

《最后的棒棒》剧版是一口气看完的,电影版也是很不容易撞上了排片,不同的呈现形式,必然有其取舍,这个没什么好讨论的,只是其结果会带来不同的评价罢了,客观这事真的很难。先把它放在一边,说一说另外一个群体,与睡眠有关:《追眠记》,其中长途司机父子俩,给我的感官是最奇妙的,时代虽无所不同,但背景差异还是有的。在那个年龄段的我,与片中人物的差异在于:父亲离家的周期与频率、拥有个人电脑的时段不同,同样成绩还算不错,却在升学考试的临门一脚,腿软了,都需要在花费更多的金钱进入较好学校和回乡之间选择。以上种种,或许都是我如今选择职业的重要参考因素,对这样接地气人群的亲近感,对金融等行业的疏远感。

不同年龄段的失眠群体,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成因,这样一个群体,被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所掩饰,其数量却早已超过全球多少国家的人口总数。这估计是一个很难做好准备的话题,一直说着去了解,却至今不敢去探究,不论是精神疾病题材的电影还是书籍,都只是看着现象说话。一个一个的说吧,从农村来到上海读书的女孩,失眠、抑郁、焦虑,不要轻易的去说什么什么身在福中不知福之类,不说福祸相依,只谈收获与付出,也没人是躺着享受。很重要的一点是那一系列症状,得不到家乡人的理解,在对相关疾病的常识基本为零的农村,精神疾病或许就是等于流口水的傻子,就像之前说过的,有病是客观事实,可怕的是大家都认为你有病。

还是有些写不下去呀。留个小尾巴在这吧:表演者言、《必然》《粉雄救兵》《卡特教练》《工作细胞》《刺客五六七》《人生一串》《小胖妞》《就范》《亿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以梦为引(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