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时代,总是会在突然之间冒许多看起来似乎奇奇怪怪的东西出来。实际上它们一直都在,只是在曾经没有不断刷新自己的存在感,或者说一如既往的小众。
有多少喜好,因为信息的流动不够顺畅,而被贴上小众的名义。然后又有多少人因为它的“小众”而放弃了自己正真的爱好。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降临,让我们能更好的链接曾经陌生又熟悉的人群,地理上的距离阻挡不了对相同事物的向往,也就多了些离经叛道的人。同样,也会滋生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我们总是会在电视,电影,图书等作品中看见一些似乎特傻的人。上帝的视角总是能带来更多的客观,然后去批判说,如果我是他会如何如何。站在后来去看曾经的自己都不够公平了,就更不要说站在旁边看着事态发展的人了。
那些曾经的不理解,不过是因为角度的不同,而那些曾经被自己嘲讽的东西。或许只是为了凸显存在感与群体认同感。我们曾经所憎恶的,所看不对眼的,是不是只是因为当时我们做不到?人性的复杂姑且不谈,就单单把事物的复杂性拿出来说,不同时期的我们看见不同的面,曾经我们讨厌甲的A面,那强大的负面情绪在一瞬就淹没了对BCD的好感,当这种强大的情绪随时间的推移而淡漠后,原本被覆盖于泥土之下的碎石也就开始重入视线,而其中或许就遗漏有你眼中的钻石。
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大部分,而大部分时间,我们身边人都是有着和我们相同特质的,在这种层层强化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性会得到更多的展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这个大屏手机当道的时代,我还是很喜欢小小的手机,iPhone se就是一个很喜欢的尺寸,也一直在关注其后续的更新信息。但是同属小屏系列的iPad mini系列,从其诞生之初我就弄不明白其产品定位,一直认为其用途与iPhone的plus系列有极大的重叠,然后直到现在其产线也是很久没有更新了,突然又冒出来对其极大的热情,人啊,总是这么奇怪。
更有趣的是,当我们认定一件事情时,我们会自动的忽视其对立观点以及支持依据,这一点在现在的千人千面的推送下又会被进一步加强,如今的算法推送,每个人看见的更多的都是自己认同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对面的男孩女孩根本就不会出现,何谈看过来,会不会又造就一批偏执的人。记得一个观点,当身边的一切都和你原本的认知不同所有的人都说你错了,那个时候你应该开始怀疑自己了吧,我是谁?我在哪?我想什么呢?那么当你接触最多的互联网告诉你,你的所思所想全是对的,你又如何判断呢?
所以吧,现在的我变得什么都能理解了,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说是淡定得过分了。怎么说呢,当你被打脸打得多了,你总得换着方式去迎接它,或者说去改变它吧,当然了,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一些出乎意料的变故,给你猛的一刺激,你就什么都想明白了,前提是你有足够的积攒,姑且不提这个话题。
从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切入吧,最近刚好通过《刺客五六七》寻觅到《小胖妞》(强烈推荐),也就把草稿上写下的“渣男情节”给写一写吧,刚好前段时间看见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关于一个“泡妞邪教”,也关于一个新词“PUA(Pick-up Artist)”,这个概念特指一群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两性相处技巧的男人。原本是一种教人讲究谈吐,提高情商的课程,然后从美国传入后,经过庞杂的本土文化以及快速的本土化进程后,味道也就变了。
先不谈它到底变味多少,我记得在不久前(还是需要以年为计量单位,不过我确实也记不起也懒得去找了)还在罗辑思维听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说有教男性恋爱的课程,而女性也并不排斥这种东西,她们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不是用心与努力,然后刚好又觉得合适的话,从一开始到最后会持续的给予奖励,前提是建立在女性原本就更早成熟的心理和生理。(如果记错了那就是我理解成这样了)当时我应该还和人谈论过这个话题,现在过去也不算久吧。现在呢,我看到的是已经涉及犯罪的描述了,也是另类的男性成功学。
搭讪—吸引—建立舒适关系—上床—下一个,已经可以流程化作业了,当然了,包装上必须还是为了解救单身问题,为了教育男性尊重女性等等。而选择学习这些课程的人也差异巨大,当然,普遍的还是那些没有两性社交经验,没钱,外形没优势的男性,那么问题就来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懂,当这样的一群人,或者再过分一点的说,其中夹杂几个曾经大家眼中的“loser”,恰好被不善对待过,然后在掌握相关技巧后,恰好又遇到类似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女性,“报复”这个词也不知道恰当不恰当。不要以为这个几率会很低,实际上人际关系中个人的磁性是很难改变的。那么产生的后果绝对会超乎正常的想象,更不要谈在进入那样一个特定人群后产生共鸣放大后的认知。
原本它就是一个课程,而经过这样的发酵后,再进入特定的人群,你再去看它时,已经是另一番模样。那时它或许就会告诉你:不要用爱,征服就好,让她们为曾经不知道谁的错误付出代价。并且按照广告标题的尿性,再叠加上高昂的回报和可怕的山寨能力,其最终产物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鬼样子,那么在这个时候是不是又该有一群人跳出来指责它了。
记得是在《余罪》还是哪本类似小说中,就有相关男性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进行诈骗的,还是团伙作案,女性的当然也少不了了。我已经察觉到自己又要跑到概率和界限的问题上了,赶紧拉回来。这类犯罪一直存在,你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工具放大其危害就去怪工具的不对,就像火药一般,谁也控制不了从烟花到武器的变化。就像之前说的,互联网这个超级放大器,会滋生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
当然,我也不是为谁平反,它的产物只要触碰红线就应该有人来管,也必须有人来管,而就目前来看,很多事情都只有在产生后果后才会有人管,而这个过程,谁也无法控制。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让自己强大,毕竟这是你唯一能做到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个小玩意儿的的诞生,完全可以理解,但它滋生出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就别接受了,没有足够的能力,就少看深渊,那儿一般人很难看见光明。
保持善意,对美好的向往,也看见那些角落,感觉压抑就多出去走走,遇上幸运的事就和好友分享分享,毕竟那些很难界定的事,大部分时候需要你戴上善意的眼镜,别被群众左右了。收个尾,还有很多角度留着吧,饿了。
19:25
另:只是记录自己想法的小玩意,图片就奔着喜欢去了,有问题随时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