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独中沉淀
——读《百年孤独》有感
中191-5 赵博文
《百年孤独》是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的文学巨著,这一简介激发了我阅读这本书的兴趣。走进马尔克斯所架构的这个世界,既真实又虚幻,叙事过程中多次出现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多处出现的民间传说和宗教历史故事,作者思维的飘忽不定之感,以及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形形色色的人物接踵而至,一时间竟看得我眼花缭乱,“晦涩难懂”是我对这本书的初印象。
这本书叙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承载着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暗藏着拉丁美洲百年间波谲云诡的历史。
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的人物皆笼罩着一层悲剧性色彩。自己热衷的事业得不到家人的支持理解,迪奥.布恩迪亚最终孤独而死;怀揣着超凡的理性熬过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乌尔苏拉终其一生在孤独中为着家族兴旺而忙碌;霸道的性格和放纵的生活本就为世俗所不容,何赛.阿尔迪奥孤独地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争取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先后发动32次战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沉浸于自我怀疑的痛苦中,在小金鱼工作间孤独地度过余生。《百年孤独》中庞杂的人物体系,细细看来各有特性,他们身份不一、性格各异,但都是承载着孤独的个体,这种孤独代代相承,沉淀为一个百年家族的孤独精神。
为何孤独?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影射出拉丁美洲的现实困境。这是一种“不合群”的困境,他们试图将自己纳入外部世界的先进文明,而彻底革除保守落后的本土传统,但所有的努力和挣扎,在尘埃落定后终归沉寂。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是永恒的,陪伴着我们忘掉烙刻于心的伤痛,忘掉刻骨铭心的感情,去拥抱那份祥和与平静。
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会照亮最初的梦想。这是《百年孤独》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读到此句我不禁联想到《金刚经》有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伟大的思想碰出点点星火,中西文化竟跨越时空般的遥相呼应。身处现实社会中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与外界产生种种联系,受到来自外界的束缚,而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对万事万物的看法也无形中受之影响。
当我走出高中校园,崭新的大学生活便缓缓在我眼前拉开帷幕,逃离了高中时高压的心理状态和紧绷的学习氛围,大学校园扑面而至的活跃气息让我一时有些迷失,我急于拓展新的圈子,开始加入不同的社团和学生组织,努力在班级中找寻获得感,起初为了融入这个环境,我将更多时间用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沉迷于各种繁杂琐碎中,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包裹住,身处其中的我看似与环境融为一体,但内心深处的孤独还是难以隐藏。
有时候我在想,我是否丢失了什么,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否如我所愿,我是否在随大流中丢失了自我的初心。没有家长老师时时刻刻的督促,没有同学之间你追我赶的氛围,我不再注意自己的作息,不再注意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更不明确未来要走的方向。人们都说,社会像一个大染缸,而我们所处的环境何尝不是如此,过分的安逸会成为滋生惰性的温床,而我身处其中却不自知。《百年孤独》告诉我,唯有时常淘洗内心,才能守住初心、独善其身。
真正的孤独者,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能够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能够抵住诱惑,驱逐世俗,其实我慢慢地发现,相较于聒噪的热闹氛围,我更喜欢拥有独立的空间,抛去纷扰,走进自己的内心,将各种情绪细细地咀嚼,慢慢地消化,在内心由激荡转为平静的过程中我可以收获成长,实现自我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