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所误解的王阳明

一想到王阳明,我们脑海闪过的第一个词是什么?唯心主义?封建礼教?而何又为“知”、“行”、“天理”、“人欲”?何为“心即理”“心外无物”、“明明德”?2021年11月10日图书馆袁红玉老师就带领阅心成员一起品读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之门人弟子由其语录、信件整理编撰而成的哲学著作——《传习录》,一起来重新认识这些年,一直被我们所误解的王阳明。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指出,知道道理却不行动就不算真正的知道,如同“孝”,说他知孝悌,不是因为他会说“孝悌”的大道理,而是他真正行了孝悌之事,知寒知痛也是已经痛和寒了才被知道。知行本合一,即“知”中已包含“行”,“行”中已包含“知”,原本未有区分,是同一个本体,“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而之所以后又将“知”和“行”在字形上进行区分,是为了告诫知而不行或行而未知的人,不要无心序地任意去做,也不要了解了道理却不去做。同时并不是要等到知的程度达到足够多了,才去做行的功夫,而是边知边行,在行中加固知。

何又为天理?天理是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是以这颗纯洁无私的心去做的事,人心、道心也本一体,人心本纯善,是而后被世俗沾染,夹杂纷乱,才与“道心”区别开。孩提之童,知爱知敬,本具灵性,这样没有被沾染的本心,就是天理,要做的是警惕地坚定自信地保持这样的本心,不让它随着长大而被遮隔蒙蔽。折射到学习上,是在借鉴外在的东西时,保持自己内心的判断,不被知识框住,越学越胆怯,惶惶然束手束脚,而自信地保持自身的灵性,越学越通达。如孟子所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与其在字面意思上胶着,拘泥于旧说,不如反求于己心。

折射在做学问上,是返璞归真,不以新奇文饰哗众取宠,削减“虚文胜而实行衰”的风气;折射到孝道上,是要付出真心,若是有天理至纯之心,不含一丝作秀的念头,夏天了,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冬天了,自然会想到为父母保暖,不会拘泥于追求礼节的繁复,把目光放在外物上,如同演员表演般,讲究表面严正标准化、追求观赏性而少真心;折射到道德修养,是时常保持警惕,时常自省自查,而非如同白日梦游般整日昏昏虚度。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谈到儿童教育时,袁老师强调教育孩子,王阳明的态度是要使他们在学习中欢欣鼓舞,内心愉悦,则其进步就可自然生发,好比春风化雨,滋养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这种遵循人的生长规律、顺乎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放之四海而皆准。如今正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政策,正与阳明先生此思想相通。

王阳明非腐儒、假儒,相反他猛烈抨击后儒用华丽文辞扰乱天下、沽名钓誉的行为,仿佛一位豁达的智者,蔑视假言假色,只求心地纯真,大手一挥,说:“若是心懂了,如何用语言符号定义都可以,若你不领会,一味在字面上区分,也不过‘闲说话’。”圣人写书,也不过画出天理的轮廓,形神本不能完全通过文字来传达,又何苦自陷字句桎梏。“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不在形式上拘泥,而求内心的体悟,如同置身水汽之中,让书中的灵性弥漫进身体,和自身先有的灵气交互,修养形神,才能让心愈渐如明镜,愈澄明则愈能随感而应。

凡人亦可为圣,为圣之道是“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先让心定,保持德和善,在行为中践行它,不断提高自己心灵真善美的纯度,减一分自私邪欲,则恢复一分天理。无欲,并不是无知觉,是不昏瞆,不过度被外物所累,通达释然一些,格物之学也不是舍心逐物,“主一”、“专一”其“一”都指天理,即在本心上专一,而不惶惶然逐名,是清醒有觉知,务实非务名。

“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率性即为诚心,“明明德”即诚意,如同曹瑛同学所感悟的:心中万法,其根本在有真诚的心,只有经历过才能理解和同理别人,安慰人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心去感受她的感受,由自己的心而产生为他人付出的行为,是更加智慧和成熟的爱。用心待人做事收到的也同样会是有爱的回应。

刘璇同学分享道:“于之《传习录》中‘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向,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功夫方有着落。’这一段,结合译文、反复品读,想到了既然连我们的心都是变化不定的,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如俗语云:“计划不如变化快。”事情变了,就不能固守原定的计划,而是应该随着变化令随之而动,并在实施之前就做好多重预案。

王金鹏同学关于知行合一有了再认识“知 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 知之成。”想要全面完整的认识自己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哪怕是试错,去缩小范围,逐渐明晰现阶段的自己。曹瑛同学通过自己的实习经历,从中发现了自己擅长和欠缺的,觉察到了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如同在雾里观己,扒开一点,轮廓就愈小愈清晰一点,愈看清自己是何种样子,哪些又是适合自己的。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王阳明之学问并未只讲空谈,反而鼓励人笃行不悬想,只朝着志向勤勤恳恳地干,此则本心之道。正如袁老师所强调的作为学生,目前就应只顾埋头用尽全力学习,先不用想成名之事。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白天觉得纷扰就静坐,觉得不愿看书,就要去看书。看到此句不禁疑问,为何不愿看书仍要“且看”呢?在张梓轩同学分享中,有所解答:从自小不爱看书,上语文课昏昏欲睡的常态到如今每读书都感觉在吸收能量。其转变的契机在于他从侯老师推荐《你就是答案》的阅读中开始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后凭借阅读的快乐一以贯之。初读书或许因为心浮浮躁动,静不下心而不愿继续,而继续“且看书”则能慢慢心定,从中感受山泉水般的清朗心境。

袁老师言:“通过学习经典,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尘世的喧嚣中能够拨开迷雾,看清前行的路。”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包含着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大凡看人言语,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处。”遇人遇事先有了成见,就必然挑毛病。对待《传习录》、对待王阳明亦是如此,原来因不了解而固有偏见,但真正翻开《传习录》,会发现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哲理,关于坚守真心、关于慎独克己、关于笃行……心体空灵不愚昧,才能在学道理时不固执极端,不惶恐纷乱。条框概念为的是固定知识,而非固死思想。想赏花则除草,想喂羊则培草,草本是一样的,看你如何对待它。对待《传习录》,期待大家做的是抛下偏见,学习其中灵性思想,结合时代,做自己的德和善的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这些年,我们所误解的王阳明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