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主角是一只蛤蟆?这只蛤蟆还去看了心理医生?没错,今天我们讲的就是一个关于蛤蟆的故事。有一位蛤蟆先生,他生病了,求助无门的他听小伙伴河鼠、鼹鼠的建议去见了心理咨询师苍鹫,在苍鹫的带领下他们了解了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什么是“本我”“自我”,逐渐走入了神秘浩瀚的精神意识世界,探究抑郁之因……以上情节就是来自英国心理学研究专家罗伯特·戴博德的作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2021年10月13日,图书馆侯玉萍老师就带我们来阅读讨论了这一本以童趣幽默的语言,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故事里的心理咨询入门书,一起了解蛤蟆先生的十次心理咨询心路故事。
蛤蟆先生是个隐喻
可能是你,是我,或者是他…….
当苍鹫医生问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不假思索地说:“挺好的,谢谢!”让人立马联想到我们平时社交寒暄经常问的“最近怎么样”和“挺好的”的回答,其实大多时候这都只是一种和自身真实情况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模范回答,我们之所以会说我很好只是一种自我防御,一句“挺好的”并不代表任何真实的想法而相当于条件反射,我们要做的不是下意识用这种口头套话来逃避对自我的认识,无视、压抑、否定情绪,而是认真正视它,学会和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苍鹫带蛤蟆先生共同探究了“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书中的蛤蟆先生要么被儿童自我状态支配,整个人陷入悲伤痛苦的情绪,只会妥协或道歉,或做出一些滑稽的举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要么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下,不停地用父母的价值观来批判自己,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而我们又有没有许多时刻常陷于自我批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以活跃掩饰自卑……从而走向抑郁,因为内耗、内攻击而能量不足,精神力量只够维持基本的生命特征,难以支撑生活中的生龙活虎,进而低迷消沉,心中因时刻认为自己干不了什么而舍弃一些我们本身感兴趣的事情,对生活失去热情。
自我批判是一切坏情绪的来源,“被人定罪已经很糟糕了,更糟糕的是连我自己都觉得我有罪!”在獾对蛤蟆先生的审判中,看似獾像法官,蛤蟆像犯罪者,实际更严厉的法官是蛤蟆自己,抑或说是蛤蟆先生无意识地和獾共谋了这场定罪游戏,只要遇到问题,蛤蟆立马转换成审判自我的模式,习惯性的给自己定罪,冠以“我怎么这么蠢”、“我怎么老做错事,都是我的错”的罪名,进而内攻击、抑郁、能量极低。其实从了解心理学开始,我们就应学会尝试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第二,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第七日里,蛤蟆先生知道了“成人自我状态”是相对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而言更理性的心理状态,在此状态中,我们不以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而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如同侯老师所说的最成熟的爱的概念,爱别人首先要具备爱自己的能力,保证自己先是成人自我状态,而非扮演孩子或挑剔父母的角色,是先让自己成长充盈起来,精神独立了有自己完满的精神世界之后,再去爱他人,而不是要用这份爱去填补自己的缺失。
如同獾对蛤蟆先生的否定打压,在大学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被否定质疑,而如何面对经常性的打压呢?侯老师的经验是:遇到经常喜欢否定自己的舍友、同学,通常我们会感到不舒服,通过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们能了解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人格的塑造起关键作用,舍友经常喜欢否定的根源可能是从小经常被否定,所以经常以否定的模式来回应别人,当明白这个原因之后反而能对他多一些理解和接纳。同时,理解又不等于认同,理解别人,不是说认可他做的某些事就是正确的,而是我们能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从而让自己更宽容和舒服一些,进而更愿意帮助他来改善,形成正态良好的相处关系,这份理解和包容即帮助了他人成长,也无形之中成就了自我成长,而当做事不是为了取悦、迎合,而关注的是自我成长时,才是掌握心灵主动权的第一步。
愿我们都拥有
一个健康温暖积极向上的情感支持系统。
书里面的蛤蟆仿佛是自己,也像是千千万万的读者,《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九十年代出版,一直到现在都在心理学应用书籍里名列前茅。除了轻松温暖有趣的风格性质之外,书中的心理学知识也深刻隽永,涉及到了有关心理咨询以及一个人去探索自我、与自我和解的方方面面。蛤蟆先生第七天咨询日里主动对苍鹫说“下一次咨询,我能讲讲我的人生经历吗?”我们真切地呼吁大家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需要,所以可以的话,下次换你,来阅心讲讲自己的人生故事吧!
THE END
文字来源|刘凯 甘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