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变化的时代,允许变化的自己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有感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我一直觉得敢于诚实剖析自己的人是很勇敢的,他们需要面对自己性格中的负面部分,需要打破人在趋利避害本能下找到的一个又一个借口,甚至是承认长久以来指引自己生活的地图的过时或错误。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本心灵鸡汤,它为读者走向成熟,获得心灵的宁静提供了一条道路。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很多真实的案例讲述了四个主题:自律、爱、成长与信仰以及恩典。自律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方法,爱是自律背后的原动力,成长与信仰解释一部分爱的秘密,而恩典,使我们更好的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
(一)关于自律
自律是当代社会尤为重要的一个品格,书中谈到了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推迟满足感讲的是先苦后甜,这确实是一件需要强大的自制力才能长期坚持的一件事,可“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相较而言,笔者认为,后面三者,尤其是承担责任与忠于事实,在走向成熟,寻获心灵宁静,与自己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更为重要。
“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利,实则是在逃避自由。”这大概是全文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为了躲避责任,有人害怕长大,有人害怕倾听,我们把过错归咎于他人,归咎于社会,归咎于制度,我们放弃了目标,放弃了拒绝和抵抗的权利,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只为一句“这不是我的错”。我们抱怨学业压力大,抱怨社会不公,抱怨自己的运气。如果你到正规眼镜店,店长可能会问你是否满了18岁。成年人,拥有无数法律赋予的权利。你可以自行支配手中的余额,自行装饰外貌和搭配服装;你可以对过去说“不”,重新规划人生道路。世界这么大,未必不能接纳我们活出自己的多元选择。同样的,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问题,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不说成功的道路会有风风雨雨,平凡的日常也少不了磕磕绊绊。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呵旁观者文》,“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意思是说,认识到责任,是成为大丈夫的前提;承担责任,才能成为大丈夫。
唯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成为一个自由人,而明白自己该为什么事和什么人负责,却是一个更需要自律才能解决的难题。书中介绍了两种由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的症状:神经官能症(为自己强加责任)和人格失调症(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我赞成书中“几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的观点,要治愈此二者并解决如何正确地承担责任的难题,则要忠于事实,忠于此事件本身的事实,也忠于自己内心的事实。
人的意识是主观的,要求对与自己相关事件做到百分百的客观是困难的,追求百分百的客观是痛苦的。当一个人试图以第三者的视角分析身边不愉快事件的时候,或多或少地需要改动他的观念地图,并且还要求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改动的必要性和范围。“人生苦难重重”,却也是破茧成蝶,只有忠于事实地对地图进行修改甚至重绘,心灵才能真正成长。
(二)关于爱
我很喜欢书中引用的纪伯伦的一句诗,“君不见,教堂的梁柱,它们各自分开耸立,却能支撑教堂不倒。君不见,橡树与松柏,也不再彼此的阴影中成长。”爱是神秘的,作者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阐述爱。我不知道爱是什么,但我觉得,爱,需要成熟的心灵和心智。当你拥有成熟的心灵和心智,你才算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你才有能力去对别人付出爱,并为之负责。
当代年轻人最讨厌的一句话:我都是为你好。但能说父母真的一点都不爱我们吗?我们只是他们情感寄托的工具吗?书中所举的胆小怕事、性格拘谨而内向的男患者与他母亲的例子,的确很极端,她的做法也确实不利于她孩子的长远发展,但我并不怀疑她的出发点。何况这只是他们母子长久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单凭一件事去推论一个人在其他事件上的做法,这并不合理。爱的定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其探究什么是爱,不如思考如何才能达到表达爱的目的。
首先,尊重。情侣之间也好,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好,朋友之间也好,我们自己和我们相处的对象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彼此尊重,需要尊重自己。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会有爱的输出和反响,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和理解。沟通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跨越时代的限制,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对等。为什么“我都是为你好”会成为一句让人反感的话,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强迫着我们接受对我们无益的建议或者其他,我们甚至不能表达出我们的愤怒。
因此,爱需要自律,需要我们用动态的观点看这个世界,即使是同时代的人之间,也会因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经历的不同有所差异。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地图,也是为了有向不同的人表达爱的能力,使我们的爱成为被需要的爱。
当然,以上仅针对确实是出于爱的目的。
因为个人人生在某方面的不圆满,我们可能会把这种遗憾寄托在他人身上,因为自身经历,我们会替他人做出自认为正确的选择,若产生争论,“我都是为你好”便更有可能脱口而出,而在越是亲密的关系间,这种行为负面影响就会被放得越大。尤其是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子女通常被看作是父母的延续,从爱情浪漫的意义来说,可能是的。但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子女都不“只”是你们的延续。
仍然是纪伯伦的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心智成熟的旅程并不一定在青春期,忠于自己忠于事实,我们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三)成长与信仰
曾经有老师跟我说:“科学也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你们也可以了解一些宗教下的世界。”我欣赏这句话辩证的态度。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唯一能做的,是敞开怀抱,接受世界上各种观点的挑战,也不一定非要是宗教观点。我们描绘的是一张需要不断更新的地图,无论是科学还是流传至今的宗教,都是经过了历史的层层筛选,我们大可不必为了这沧海一粟而固步自封。
(四)恩典
“恩典有四大共同点:恩典具有滋养生命,促进心智成熟的作用;它的作用机制还未被人完全了解,无法用科学的理论与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它是人类世界中普遍现象,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反复发生;它或多或少受意识影响,但它的根源在于意识和主管思维意外。”这实在是太过抽象,个人觉得,恩典是指来自于潜意识的和外界的帮助。
健康的奇迹,潜意识的奇迹,好运的奇迹和进化的奇迹。把潜意识单独提出,是因为觉得潜意识是相对更为内在的一个因素。
在其他小说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不是豪赌,结果不是随机的,只是你不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已。”正如读书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潜意识能告诉我们什么一定是我们之前做过什么。举一个不太成熟的例子,做题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就不要轻易改答案,第一感觉往往是准的。
世上奇迹千千万,而唯有克服懒惰,踏上心智成熟之路,才能迎接恩典的到来。正如同作者所说“心理治疗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自律的工具。”想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就离不开自律。当然,你可以选择得过且过,在自己的世界里偏安一隅,但即使是这样,你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害怕改变现状,这等于跳出我们的舒适圈,但我们拥抱恩典的那一刻,我们也将能够行使更多的权利。
《残次品》中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人们生于信仰,毁于信仰,人们在信仰的灰烬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