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得志到寡助
——《苏东坡传》听后感
历史上有众多古流人物,绝大多数到晚年十分惨凉,没有个好结果,今天听的《苏东坡传》的主角也不例外。
苏轼的童年到青年可以说是“应似飞鸿踏雪泥”,一代伟人的产生,与家庭教育是分不来的,苏轼却很特别,老老苏不识字,苏洵不读书,这种家庭教育十分普通,但真正影响他的是苏润坚持朴实无华的文风。
当时,欧阳修很看重三苏,说看苏轼的喜极而汗下,经过他的推荐,再加上苏轼自身才华,他谋得杭州的职位,同时结交到位好友——章惇,他俩在山中游玩,遇到一山涧,章惇直接弄个独水桥走了过去,苏轼就说:“你以后定会杀人。”不得不说,苏轼看人的眼光很毒。
壮年的抗争可以用“长恨此身非我有”来形容,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回京之后,一直是王安石的对立面,小官郑使王安石下台。苏轼又回到杭州,帮助老百姓,但因“乌台诗案”下台,10月29日被贬到黄州,这才出现苏东坡,他的生活十分艰难,他却在困苦中成长,做了许多好事,教当地人吃猪肉,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同时,他还在赤壁游玩,写下“江人清风与江上明月闲者得主”,还做慈善机构,收养弃婴,认为这辈子就这样,很满意。 1094年之后开始倒臂,皇太后、闰之去世,又被流放到惠州岭南,几个月后,朝云去世,1097年被贬到海南岛,六十岁过海,可乐观不起来了,不过,他又发现好玩的东西——生蚝,寻得丝乐趣。
1100年哲宗去世,1101年在回家路上去世,一代世星陨落。从得志到寡助,这正是古代文人墨客大多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