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荒岛》一读随想 -荒岛上的疯狂与呐喊

荒岛上的疯狂与呐喊
——长篇小说《荒岛》一读随想

乔栋

赵韬老师的长篇小说《荒岛》看完了。这本书一开卷,就感到不一样,至少和作者以前的《白岸》不一样。故事不一样,叙述手法更不一样。有点先锋,有点新锐,当然也有点荒诞,有点难以捉摸。事件也不按时间顺序,甚至写到了未来的2049年。人称也是不断变换。同一个人,一会儿直呼其名,一会儿成了“我”,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发表一通说明,仿佛从艺术境界穿越到了现实。一会儿天上人间,一会儿天堂俗世。似乎有点乱,有点迷幻。但语言有磁性,有粘合力,有吸引力。

中间又有点回归传统,现实主义,甚至自然主义。故事有了头尾,有了情节。

主人公布克•戴尔是一个独特的人物,土不土,洋不洋。牧师接生了他,后来还娶了牧师的女儿作了妻子。名字是洋名子,妻子是主的女儿,他却是地地道道的本土人。妻子虔诚地信奉耶稣,不知道是因为女承父志?还是因为丈夫戴尔的花心滥情,不可驾驭?是不是那种无奈之下,通过信仰主而坚守一种超然俗世?或者兼而有?或者只是哪一个因素偏重一点,哪一个因素偏轻一点。或者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境遇的“削足适履”,适者生存。对戴尔来说,好处是你信你的主,我采我的花。

戴尔究竟是情圣,还是情种,亦或采花大盗?或者像官方说的是一个追梦的儒商?他务过农,经过商,办过酒吧,有过写作工作室。他早熟,有银嫂的启蒙,有小学女同学的偷食禁果,以后又和好几个女人相好,上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似的故事上演,那就是和不同女人的纠缠。甚至和一个混血儿都有过浪漫。而每一个人生阶段,看不到多少为事业奋斗打拼的励志,更多的是艳遇,是没完没了的情爱性爱纠缠。好像爱情不是事业的衍生物,而是每回所谓的工作平台都是为了筑巢引凤,都是一场性爱的载体。尽多有的女人只能共享乐,有的女人可以同患难。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所谓爱情搭建的平台。有些甚至超乎一般人的思维。比如所谓的写作工作室。按说写作是一个很个性、很私密的工作。作家本身也是穷困潦倒,等米下锅,等着书写出来挣了稿费版税才能有收入,才能兑现应聘人的工资。通常情况下根本没有必要招聘一个秘书,一边听作家述说,一边通过打字服务而完成一部小说的创作。作家的境况远远没有必要耍这样的派头。看来看去,难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嫌疑。即使事业的最顶峰,也都是一些徒有的虚名,难见实实在在的辉煌。

另外,戴尔前世似乎真的喝过迷魂汤,这一世说话总有点另类。有些给人启迪,让人深思,有些却是非常反传统,让人感到不适。比如对父亲,母亲的直呼其名。像讲别人故事一样说父母的性事。例如说父亲总是把母亲弄疼,甚至在母亲之外还睡过二百多个女人。这当然有作者的意图,似乎在说明人与人之间都有独立的人格,不会因为血缘,因为感情,而失却个人的独立人格,包括怎样说话,怎样表达的权利。还有通篇的性爱描写,无处不在,叠加泛滥,也让人感到不适。有些地方含蓄独特,有些地方过于直白,甚至过分渲染。当然,写人与人之间的性爱,还是铺垫在一定的情爱基础上的,还是有一定美感的。而写到人与牛,人与羊,人与猪这些人与动物之间的性交,纯粹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浴火的驱使。虽然有的一笔带过,也让人不适。更有两次写到吃人,其中一次是吃自己的亲骨肉,让人非常震撼,反胃。也许,这是作者故意为之。所谓荒岛,一切的荒诞,一切的离经叛道,在荒岛上皆有可能。看似在展览,其实在批判。是一种疯狂,更是一种呐喊。但也太先锋了,让我这一把年纪,经过那样的年代却没亲见过那样事实的人,难以接受。而这一切,也许正是作品最真实的意图:读者越难以接受,表达的效果越好?

“结尾三”有一段表述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情人是盆栽的鲜花,有的野一点,有的娇一点,有的花期久一点。在她们面前,男人是护花使者,是真正的高级动物。妻子是不开花的长青草,是阳光、空气和水。在妻子面前,男人是雄鹰,是千里马。鲜花美丽迷人,但不会长久。只有草地上的阳光、空气和水,才可以相伴一生。视而不见,却又无处不在。大概,这是作者对爱情和婚姻的概括和总结,很诗意,也经典。

十多年前看过赵韬老师的《白岸》,十多年以后看到这部《荒岛》,还是惊到我了。这十几年间,我们联系比较少,偶然碰到过一两次,知道他还在写,也知道他身体不是很好。这回见到他的人,似乎比前几年精神了,乐观开朗了。感觉得到,他通过创作救赎了自己,也宣泄了自己。真为他高兴,也为他骄傲。

这本书意蕴丰富,情感充沛。书名荒岛,寓意深刻,象征性强。不仅是一个地域象征,也是个时间象征,更像是个情感象征,思维象征。因为荒岛,一切皆有可能滋生,滋长。迷茫,迷乱,迷幻。生存,包容,奋斗,拼搏,挣扎。有自生自灭,有滋生蔓延,有郁郁葱葱。有一岁一枯荣,也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岛,又是个希望的象征。因为荒,因为绝望,绝地逢生,就有希望,就有张力,就有未来,就有追求梦想的万般可能。今日的荒岛,谁敢说不是未来的绿洲!

但就呈现出来的内容来看,总觉得渲染过分了,格调不是那么高,尤其那些荒诞不经的一面,以及不处不在的性爱。也许这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就是要刺疼你,矫枉过正。但太用力了,是不是也会适得其反?尽管有一些看上去富有哲理的对白,也有一些高深而玄奥的议论,但这些没能有机地融入一种很自然的意象塑造之中,似有一点油水不粘连的感觉。但这仅仅是我的一时感觉,不一定对。

附前几天的读书笔记:
上一句布克•戴尔怎样,下一句我如何,刚开始有点别扭,读着读着觉得意趣,再读就感觉出一种奇妙了。戴尔是我的肉身,我是戴尔的灵魂,我和戴尔有时候是分离的,有时候又融合一起。戴尔在现实里,我在真实里,感觉里。我冷冷地和戴尔保持一定距离,甚至观察戴尔,嘲笑戴尔,指使戴尔,捉弄戴尔,有时候戴尔又拘禁了我,控制了我,我不得不屈服戴尔。让我想起我曾写过的随笔《我的影子兄弟》。
银嫂爱说天堂,辅导员爱讲共产主义。我觉得二者有点像一回事。但银嫂说天堂在人心里,只要爱人,爱自己,爱别人,包括爱自己的仇人,就会到达天堂。而共产主义在未来,要想实现未来,就要斗争,就要消灭。消灭富人,消灭坏人。而我觉得一切都会变,都在变。富人会变成穷人,穷人会变成富人;坏人会变好,好人会变坏,斗争可以,但消灭不了,变来变去无穷尽,谁也消灭不了谁。天堂在心里,似乎触手可及。共产主义在未来,似乎很遥远。
性爱,戴尔作为肉体,是表现,而我是感觉。这种写法,由表入里,独特,老道。
一口气读了10章。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长篇小说《荒岛》一读随想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