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趣谈
文|李贤武
筷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用餐工具。秦以前称“梜”,“羹之有菜者用梜”。汉以后称“箸”,“饭黍毋用箸”(《礼记》。由此获得两条信息:一,做筷子常用的材质一般是木或竹。二,筷子的使用历史悠久。至于它诞生于何年何月,史无明载。
“妣”在甲骨文中是匕首的意思,后来指做饭的母亲。说明在“毋用箸”之前,人们吃饭除了手抓(人有食指之谓,便可管窥一二),还用匕首。但用手抓饭吃既不雅观也不卫生,还有烫伤之虞。匕首用起来也不方便。于是梜、箸、筷便应运而生。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筷子则成了中国人从野蛮迈向文明的又一重要标志。当然,现在有些地区的人吃饭仍有手抓的习惯。比如手抓羊肉,手抓饭等。那只能算是地域特色风味,是饮食文化的另一类奇葩。
中国人做事一向是很讲究的,就拿筷子来说。一头圆一头方,代表天圆地方。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使用时一般是两根,代表好事成双。所有的这些设计都很人性化。开宴前,筷子总是被整齐地摆放桌面上,显得温馨而从容。一番谦让之后,看似平淡无奇的它,才慢慢地施展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功能。无论长的面,圆的丸子,大到腿骨,小到蚕豆,凉拌黄花,精细发菜,还有入口即化的藕粉,甚至连羊脚巴里的骨髓,它都可以手到擒来。
持筷时须握在中间,力度视盘中馔馐而定。只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管是细细品尝,还是大块朵颐,均可如愿以偿。犹如孙行者的如意金箍棒,无所不能。然而西方人进餐时用的刀叉之类的铁器,这与古人最初用的匕首有没有关系,我不得而知。然而,刀叉勺戟摆上一大桌,就餐者披巾套手,全副武装,刀光剑影,如临大敌。吃起来锅碗盒盆当当作响,令人嘈杂难耐且不说,只一碗手工擀制的长寿面便可把他难住。叉起来太长,削起来太柔,更别说品味满汉全席中的龙筋凤髓了。
筷子简单易制,温润柔美,体现了东方人的性情。它发明于中国,流行于东南亚,逐渐向全世界传播开来。现在使用筷子的人占全球一半以上,这就是它简易好用的最有力证明。
筷子因使用者身份的不同,被人为的帖上了等级贵贱的标签。纣王用的是最昂贵的象牙筷,食的是酒海肉山,也不过一饱。而农夫在田间地头吃粗茶淡饭时,偶尔忘了带筷子,便折两根树枝拨拉一番,饕餮大吃,照样津津有味。有人猜想,皇帝王侯们吃饭,用的最起码也是金筷子吧?但我想来,金筷子笨拙滑稽,不一定好用。搛丸子时难免打滑,当作叉子使吧,吃相又不雅观。一顿饭下来,不让他们汗流浃背才怪呢。当然,宫廷御膳房里银筷子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据说要作验毒之用。官宦商贾文人骚客用筷,乌木红木檩木楠木,还有更别致的玉筷。极其考究,不一而足。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惊得刘备“闻雷坠箸”。饮酒何须箸?皆因青梅也!
现在有的人聚餐时,“公款”改成了“公筷”,即环保又卫生。但这只限于小宴。婚丧嫁娶的大宴,一般均在午餐时进行。宾客满座,菜品满桌。繁文缛节之后,大家早已腹鸣如鼓,一双公筷便显得力不从心了,须给每位配备“双枪”方可满足。我赴过的此类筵席甚多,然时至今日,却从未见过哪家的席上放过两份筷子。
我想,给每位客人多备一双筷子花不了几个钱。如果实在觉得破费,每桌放一把卫生筷也可。且不管那些筷子是什么材质做的,圆的还是方的,单个的还是连体的,也不管它是否有七寸六分长。总比只用一双好些。
一双筷子容易折,十双筷子折不断。疫情尚未过去,大家仍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