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姜文在他的电影《让子弹飞》说了一句著名台词“正经人谁会写日记?”。这句话观点鲜明说服力极强,让每个写日记的人陷入一种两难状态。但就本人的亲身体验来看,觉得这句话未必正确,我想反问他们看不起写日记的这群人一句:“难道你们正经人都不带情绪的吗?”
我的反对理由列举为以下两点。
第一是写日记可以有效整理情绪碎片,分分钟能让你做回自己。最近在一本很有用的工具书《效率脑科学》里看到一个观点:人脑的过度唤醒会阻碍你的效率。
那么什么是过度唤醒呢?我想很多人都经历过,比如与人聊天或者争论变得激动,说出些本来不想说出的话,也就是类似于失控。这就需要一种“导演视角”(也称为观察视角)来夺回自我控制权,要重新掌控自我需要经历一个静下心来的过程,也就是“正念”。在内心平静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创造力和精力。
而写日记正好可以发挥正念的效果。那位作者写道,如果你晚上感到情绪过度唤醒,就可以起床找个本子把担心焦虑一字不漏的输出,或者写清楚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好了,内心平静下来可以睡了。
比如昨晚我睡前还在写演讲稿,情绪随着打字被过度唤醒。担心第二天就算写好也可能会被领导否决而没睡好。不过还好,今早通过了最难的一关,心里石头放下一半。
回到家中,情绪还处在过度唤醒状态,手拿起笔都觉得有点抖不听使唤。但我还是放慢速度将今早领导审稿时的神态,拿铅笔修改的细节写了一遍。中途就发现手又恢复了平常写日记的手,情绪也很平静如常了。这就是写日记的效果,它不存在打字的过度唤醒,书写方式不可替代。
第二点我能想到的就是日记的延迟满足效应。写的过程你可能不会想看,毕竟多半刚经历过觉得不新鲜。然而当你过几年回过头看,搞不好会收获延迟的乐趣。
比如我在搬家前发现一本高中时期住校时写的日记,翻开就觉得那时的字居然比大学时写的端正。内容也很纯真,有一页记录着我们隔壁班的女同学,也是我初中时的同班,在每周三下午校园广播朗读美文节目的结尾祝我生日快乐。这段美好的记忆只存在于那本日记中,看到还能再感动一遍!
写到结尾,我突然头脑里浮现出来一句不知是哪里看到过的话,觉得它足以反击那句被过度引用的台词。那就是“写日记仿佛是摸摸自己的头,给自己来了一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