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致富】读书笔记 -心脑分离,脑为心用

前天在微博看到一篇有关“吸引力法则”的文章,作者用自身经历验证了法则的有效性,其中不太符合的部分,她认为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描述的不够详细。结尾她提到一位博主的口诀“心脑分离,脑为心用”,该博主应该是研究吸引力法则的行家,给出这句口诀的解释是:不要太相信理性分析,要更多依靠想象力和感觉。
对于吸引力法则,笔者没有很深入的研究过,倒是见过很多类似的描述,比如最早的是20世纪初的拿破仑希尔在【思考致富】中提出的:强烈的愿望能磁化头脑,把愿景吸引过来。这需要把愿望刻到潜意识当中。笔者认为希尔的这种“自信加上强烈的欲望使得世间万事万物无论正当与否都能得以实现。”的成功秘诀似乎只对于部分人而言是解释得通的,但实践起来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换一句话说,吸引力法则可以用来信仰,但很难人为掌控,不适合作为准则依赖。笔者见过一句比较中肯的描述就是秋微作品中写的“宇宙之间就是有那么一股力量,认真起过的念头,你自己忘了,神明还负责记着,不仅记着,还替你实现。”

回归主题,笔者对标题这句话有另一种理解,虽然是与吸引力法则无关的。不过笔者对于心和脑的理解应该是与那位博主共通的。
这里心应该是一种意识或者说一种存在感,脑则指的是思维或者理性分析。二者的差别在于,心是更接近灵魂层面的,思维则是一种神经突触间的化学反应。相信很多人都对于灵魂是什么东西,以及人死后灵魂还存在是否能够思考之类的问题很感兴趣,虽暂时无解但讨论的过程是很有趣的。比如笔者见过一种有意思的比喻:“如果一艘船,它的每块木头被慢慢替换了,它还是原来那艘船吗?”,接着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意识或者灵魂是一种思维与身体相互作用产生的“错觉”,它符合量子波函数观察坍缩效应,可能是一种量子纠缠;如果我们的身体某部分消失或者被替换,这种连接作用就缺失了一部分,我们也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比如我们睡着的时候这种联系就会很弱,我们沉睡时就是去意识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了。有读者不禁要问“那梦不也是一种意识吗?梦里有我们的记忆,甚至是梦里熟悉但醒来完全陌生的记忆。 ”在笔者看来,梦应该就是弗洛伊德学说里那样显意识作用于潜意识的结果。可能也是最靠近死后灵魂的东西,只是灵魂失去了“自我”无法思考。不过它应该会存在的更久一些。正如柏拉图在【斐多】中提到的苏格拉底死前与斐多的对话“无形的东西不仅存在,而且比有形的东西能存在更久,比如水和大气,它们会产生循环,那么灵魂也会循环。”苏格拉底的观点似乎与佛教的轮回说不谋而合。
在了解了心和脑的区别之后,笔者试着解释一下分离。正面似乎不好理解,就是文字层面的意识不要与思维合一。但我们可以从反面理解,如果心脑合一,效果就是我们的“自我”会被思维带偏了,我们很难掌控思维,比如考虑一件事,越分析反而越乱,犹豫过久丧失了勇气和时机,两个字--纠结。
心脑分离会有什么效果呢,应该就是某种程度上的专注,忘掉了思维达到“无我”境界。因此,在笔者看来,心脑分离了,天人合一也就不远了。换句话说,就是心脑分离有利于进入心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种种杂念汇成一股清澈的内心流,思维将不能再干扰你,这正是后一句“脑为心用”描述的状态。
笔者曾经一直想参透一句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到现在发现自己似乎在无意之中理解了它,这可能也是一种吸引力法则的“灵验”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思考致富】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