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人卖肉说起

从诗人卖肉说起

史飞翔

2006年3月5日的《华商报》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汉中市汉台区七里街道办农民诗人胡金溪为生存开起作家肉架。现年40岁的胡金溪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诗刊》等数十种报刊发表诗作一百多首,并多次获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歌兴盛时,他也小有名气,甚至因此还得到过一位女孩的芳心。如今诗歌已渐行渐远,为了维持生计,胡金溪先后卖过菜、种过树苗、当过泥瓦匠,直至2004年下半年开起这家作家肉架。

读罢这条消息,多事的笔者禁不住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文学这个曾被誉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神圣事业,如今在这个商潮冲击,人心普遍比较功利的时代,显得是那么的力不从心。我们不禁要问,文学对于当下的这个时代还能构成冲击吗?当此时代文学何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曾一度全民大搞文学热。以至于许多农民写出了诸如,大海呀,你全是水;骏马呀,你四条腿;爱情呀,你嘴对嘴这样的堪称诗歌史上“史无前例”的经典作品。诚然,全民文学热是不对的,但是今天这样一个人人放纵、个个找乐的完全弃精神生活于不顾的娱乐化时代就一定正确吗?我们不必肆意夸大文学的作用,同样也无需刻意去贬低文学的地位,说什么文学穷途末路、作家几于绝种这样的混帐话。文学作为人类漫漫征程中的一种精神的关照还是有着它的作用的。对于人类自身而言,每一茬、每一茬人中,总有极少数的那么几个对文字敏感的神经。只要有人,就会有文学。我从来就不担心文学会绝种。倘若说,我对文学还有什么顾虑的话,那就是人们对待文学的态度。据我所知,世界上好像很少有国家有专业作家这一说,更别说给编制发工资了。在西方,一个很有名气的作家他可能是位大学教授,可能是个送牛奶的钟点工,也可能是个养猪、种土豆的农民。总之,你该干什么,还去干什么。文学更多的是一种爱好,一种生活,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个饭碗,一种职业,一顶官帽。作家也是人,他凭什么就不能去卖肉?没有人说,卖肉的作家就不是好作家。问题在于你能不能写出真正有分量的东西。常常听人谈及诺贝尔文学奖。说是什么原因、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长期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每次听到这些发言我总觉得有些好笑,总觉得那些高谈阔论者怎么看怎么都像那只吃不到葡萄偏说葡萄酸的狐狸。我们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就够了。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在干什么……

还是回到“诗人卖肉”这个话题。我觉得当事人胡金溪就挺好。他说,“卖肉只是生存,写诗是坚持,两者都是生活。”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从诗人卖肉说起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