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经典的话:“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义相交,地久天长。”时有古今,地分南北,但我们称之为“人性”的那种东西,从来就没有变过。人性如此,交往亦然。
艺术家是精神疾病的高发和高危人群。莱格说:“我经常见到艺人和艺术家患两极化(抑郁和躁狂)疾病。他们的精神紊乱很多未被诊断或治疗。在艺术领域工作的人,抑郁非常普遍,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一定联系。”天才与疯子往往只有一墙之隔。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说:“我和疯子唯一的区别是,我知道我没有疯”。
1952年,杨绛被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外文组研究员。二十五年间,从头到尾,始终不被重用。外文组内分为若干小组,没有一个小组肯接纳杨绛。1953年9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文研所的研究员均为大会代表,只有杨绛一人不是。面对如此不公的境遇,杨绛不争不辩,任劳任怨,只是淡淡说了句:“这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
作家沈从文自成一派的创作风格,生前非但没有获得赞誉,反而被同时代的人批评说:“他是个没有思想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只含一点浅薄的低级的趣味。”1988年沈从文去世时,《纽约时报》刊登的讣告称他为“中国文学与独立思想的桂冠式人物”。人间大道有乘除。世间的事就如同天平一样,这头低了那头就高。
李鸿章有一联,可谓深也:“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家有余粮,手里有钱,平时可以读书,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满足。身上没病,心里没事,这样的日子就是平安、幸福。
尼采在《瓦格纳事件》的开头这要写到:“一个哲学家对自己的起码要求和最高要求是什么?就是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成为无时代的人”。尼采这话乍一听有点抽象,我来解读一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我们要学会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局限。历史告诉我们,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抱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但每个时代的人最终都那样走了过来。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贬谪江州绝对是一个关键性的事件。贬谪期间,白居易曾反思、检讨自己的前半生,提出四点作为自己后半生的“人生准则”:一、避险知足;二、隐于朝市(白居易称其为“中隐”);三、少语全身;四、随俗浮沉。有了这道“护身符”,在此后的二十七年中,白居易是官越做越大,并得以高寿正寝。
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于人生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在夜游赤壁时,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意思是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的生命就像蜉蝣一样短暂而渺小,是恒河一沙,沧海一粟。我尤其感动的是苏轼所说的“羡长江之无穷”,对此我深有体会。最近,我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突然去世了。两天前我们还在微信上聊天,两天后他却永远地走了。悲伤的我看着满院子的樱花,泪水模糊,我禁不住想,人不如花,人不如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花草树木枯萎了,凋谢了,春天一来,一切又都复原如初。可人一旦走了,却就永远地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别说和长江、黄河比了,人连花草树木都不如。
美剧《绝望的主妇》里有一句台词:“越是运气不好,越要沉住气默默振作,静静熬过去。”年少无知,横冲直撞,意气风发,活得肆意潇洒。中年以后,经过世事的磨砺和淘洗,始知伟大是熬出来的。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