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的呼唤

世界读书日的呼唤

史飞翔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书、读书,有着浓厚书香传承的民族。中国人往往将读书看成是生命的一种延续,一种使生命达到不朽的途径和手段。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从其对书籍的亲疏态度就可以判断出其文明和文化素质的程度。读书是世间最好的投资,是世上回报最丰厚的投资,任何交易场所都买不到像书这样好的“期货”。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人生增值,那就请你赶快读书吧。

许地山先生有一篇文章叫《牛津的书虫》。在这篇文章中许先生写道:“做书虫(要读书)须具五个条件:第一要身体健康;第二要家道丰裕;第三要事业清闲;第四要志趣淡薄;第五要宿慧超越”。除去身体健康这一条常人尚能具备外,其余皆不易。你比如说,家道丰裕。有几个人天生是家道丰裕呢?“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人世间最大的不公恐怕就是出身的不同了。有学人说,只有那些出身于书香门第且有着很好家承的人才能做成大学问。想想的确如此。再说事业清闲。世事纷纭,红尘滚滚。屁颠屁颠都来不及,何来清闲?至于志趣淡薄、宿慧超越,那就更非流俗如我辈者所能企及。如此说来,读书不可不谓是一种奢侈的追求。

中国人历来重视读书。上至达官贵人的“光宗耀祖”,下至乡野村夫的“耕读传家”。就连富贵如皇帝者也会写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家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样的《劝学文》来。据说,中国古代的文人一生有四大夙愿:“戴上一顶帽(乌纱)、坐上一座轿、刻上一部稿、娶上一房小。”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刻上一部稿”。由此可见,书籍对于中国人而言那不仅是蕴涵着宇宙人生之道、记载着无数个体生命情感的一种纸质媒体,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性灵之物。中国人往往将读书看成是生命的延续,一种使生命达到不朽的途径和手段。

宋人沈牧之言:“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明人于谦也曾写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人读书是为了陶冶性情、提高自己,今人读书多是为了装潢门面、好为人师。

鲁迅先生曾将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职业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痛苦、很可怜。至于朱光潜先生,那说的就更刻薄了“世间许多读书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确如斯言,读书的首要意义当是修身宏道,历练自我。那种为应付考试、为评职称、为写论文,而进行的读书是不能算做真正的读书的。

历史愈前进,文明愈发展,书籍也就愈浩瀚,而读书也就变得愈发不易。以前书籍少,人们对一本书那是反复的读,以至于耳熟能详、终生铭记结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如今书籍越来越多,但我们从书中能得到的东西反而却越来越少。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书多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为学问的障碍、思想的桎梏。书读的越多人越容易自卑、越容易迷失方向、越容易找不着自己。有两种人万不能读书太多。一种是天才,一种是蠢才。天才读书太多就会削弱创造力,这对人类是一种损失;蠢才读书越多越糊涂,越发不可救药。——书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也是一些人食而不化、疯疯癫癫。

在时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总是想急于知道怎样读书,而我以为人们更应该知道怎样不读书。读与不读全在一个“悟”字。有悟性的人通天彻地,进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没悟性的人即使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也只是为世间多贡献几个“堂吉诃德”、“孔乙己”。——会读书的人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把活书读死。读书,说到底是智慧二字。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世界读书日的呼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