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馋语
史飞翔
1
鲁迅先生在遗嘱中说:“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人到中年,于此话体味尤深,先生真是洞悉世情,深谙人性。世间有多人都是说啥有啥,要啥没啥,开空头支票。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那些动辄许诺的人,远离那些满嘴谎话的人,远离那些精于算计的人,远离那些道德绑架的人,远离那些心口不一的人。
2
什么是人脉?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人脉不是你风光时认识多少人;而是倒霉时还有多少人认识你。你一生拥有的真正朋友数量,也就是最后肯到殡仪馆参加你追悼会的那几个人。
3
名为公器勿多取。多取招人嫉。再多取则招横祸。有些名人,本来已经名满天下了,但依然不知足、不知止、不止盈、不止损,如果一味地贪恋名利权位,谤亦随之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4
闲暇乃文化之母。一切都可以忙,唯独文化是闲出来的。一个整天忙于“赶场子”,忙于名缰利锁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创造出有价值的文化的。一个人对社交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思想深度成反比。越是喜欢曝光的人,内心越是苍白、浅薄。
5
人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于我而言,世间很多事非不能也,乃不为也。有所不为,无所不包。
6
每天我们都在与“世俗”进行拔河,汗流浃背,异常艰难。从众容易,逆流难,自古皆然。
7
一个人过了四十岁,还整天汲汲于功名,奔走于权贵,屈己迎人,而不能看淡、看透乃至看破世事名利,那么这个人在精神层面基本上就完蛋了,是白在人间走了一遭。
8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人贵自知,各安其命。人之患,患好为人师。不痴心妄想,不自作多情。
9
一个人越是觉得自己行、自己能,越是自我感觉良好,越是自以为是,越是自我膨胀,越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相反,有一天等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局限,自己的无能,并且肯自我反思和改进之后,相反人们会把他举得很高。
10
今天很多人是错把平台当作水平和能力,颐气指使。把平台、资源、圈子等这些外在东西太当回事,注定是一场灾难。因为,凡是平台带给你的,终有一天也会带走。
11
人最大的局限是不能选择他所处的时代。鲁迅喜欢魏晋,郭沫若向往战国,郁达夫哀叹自己不能生在明末。我呢,我好像对于时代从来就不敏感。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我大概都是“不合时宜”“生不逢时”。
12
知识分子很容易自恋成癖,容易沉醉于精英幻觉,容易高估自己的重要性。其实,读书人没有那么重要。岂有文章觉天下,忍将浮名换人生。
13
腐败有各种形式,“语言贿赂”“精神贿赂”亦是其一。所谓“语言贿赂”、“精神贿赂”是指一些厚颜无耻、心术不正、居心莫测的不良之徒,以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方法和形式来迎合那些权高位重者,以此来讨得他们的欢心,求得好感,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一种伎俩。
14
如果一个评论家已经堕落到整天说着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整天说着一些立场完全摇摆不定的话,整天到处攀附,整天到处迎合,整天身不由己、言不由衷,那他就已经失去了一个评论家的良知和底线。
15
所谓婚姻就是将爱情变成亲情的漫长过程。真实的婚姻远没有那么浪漫,有的只是鸡零狗碎,柴米油盐。
16
当面说人好,背后说人坏的是小人。当面说人坏,背后说人好的是君子。真小人要比伪君子好。
17
人的一生说穿了其实就是一个“借假修真”的过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钱权位、功名利禄固然很好,但那到底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幻象,不究竟。世间事不可不当真,但也不可太当真。太当真你就输了。
18
人要有所不为,才可以有所为。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轻别人之所重,重别人之所轻。
19
人行于世,首先要有我们不肯做的,这样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你该做的以及你能做的。只有这样你才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20
中年之后,人一定要修炼两种本领:一种是“出生入死”,一种是“借假修真”。如果还有,那就是“断舍离”。
21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小镇正在上演一出喜剧,场场爆满,大受欢迎。一天,有个人去看心理医生。他对医生说自己心情糟透了,死的心都有。医生建议他去看那出喜剧。结果,那个人怯怯地说“我就是演那出戏的主角。”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故事”里的那个演员,都是“受伤的医者”。
22
被万千青年尊为“人生导师”的李开复堪称是“人生大赢家”:26岁凭博士论文一举成名,先后在苹果、微软、谷歌等国际知名公司担任要职,后回国创办“创新工场”,引领时代风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在身患淋巴癌后,特别是拜访星云大师后,却这样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在泡沫中生存,最重要的是要活得久。
23
儿时在乡下常听老人言:“人到世上都是来挣命的”。如今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的人事之后,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终于觉得这话真是太好了。同样一个堂吉诃德,少年人听了会发笑,中年听了会沉思,老年听了却想哭。
24
有学者在日记中写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强者,有的是弱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这位学者说自己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而我却一直觉得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弱者,被别人所掌控,需要情感来支持生活。
25
人生有三种境界:可望不可欲,可欲不可求,可求不可执。 26
人到中年,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无论是功名利禄,还是爱恨情仇。
27
钱穆先生一代通儒,于人生问题思考尤深。先生晚年语重心长地教导世人:“莫要太看了外面事业,而忽略了内部性情。性情也不是生来就如此,便可满足,须注意后天培养。事业是公开的,性情是秘密的。人生精髓所在,乃在此不公开的秘密部分。天地至大,万物至博,人生最高真理,乃在各自完成其一我。”
28
过去是物以稀为贵,现在是物以贵为稀。
29
人人都身处人生之中,但并非人人都懂得人生。真正要认识并理解人生,需要特殊的眼光,特别是沉思和省察。
30
人生有“三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先见之明。
31
人生需要两种智慧来穿透浮华世相:一种是以实求空,一种是借假修真。不信,你就慢慢琢磨吧。
32
不同人生阶段,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年轻时觉得社会对成功的衡量标准,那就是幸福的努力方向。再长些,觉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自己喜欢爱的人就是幸福。中年之后,觉得不求人就是幸福。再往后,觉得心灵的平静,灵魂的安宁才是最大的幸福。
33
今天,我们总是忙于各种会议,各种饭局和应酬。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面具戴久了就成了表情。让我们回归自我吧,回到生命的最深处,与自己坐下来好好谈谈,问问自己:你难道真的想成为一个“空心人”吗?
34
一人独坐窗前,胡乱地翻几页闲书,任思绪纷飞、抛锚、穿越,这是何等地惬意?人生有此,复有何求?
35
这个世界很公平。有些人头脑简单,虽然吃过亏,上过当,受过伤,但活得坦然自在;有些人长于应酬,功于心计,虽然占尽便宜,得尽好处,但内心亏欠,充满负罪感。
36
人到中年,越活越明白,越活越寡淡。早年的那些朋友不断地分化,走着,走着就疏远了、离散了,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当你真正需要有人关心的时候才发现,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虽然很扎心,但这却是事实。
37
何谓人性?撇开学术层面的讨论,就真实而言,人性就是贪财好色、趋利避害。时有古今,地分南北,但人类普遍的感情,比如我们称之为“人性”的这个东西,它从来就没有变过。促使人们忙忙碌碌的是它,促进社会前进变革的也是它。
38
今天我们很多人趋之若鹜的,不过是在无人问津的地方用尊严换钱,然后再去人声鼎沸的地方用钱换尊严。更有甚者,是在看不见的地方过不光彩的生活,然后再来换取人面前的所谓“体面”。
39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过度地追求金钱、权利和名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聪明的人都懂得凡事适可而止。
40
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一段黯淡无光,甚至是绝望的日子。此时只要我们抱定“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决心,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人生的低谷。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态;我们左右不了他人,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只要我们潜心做事、努力前行,人生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41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生活中有多少人喜欢你,就有多少人讨厌你。
42
所有人都在愤世嫉俗,所有人又都在同流合污,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生活。而真正的做法应该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知世故而不世故,知利害而不随波逐流。
43
于我而言,白天是夜晚,夜晚是白天。在人多的时候最寂寞,一个人的时候最忙碌。
44
四十岁后,每隔几天我都要告诫自己:人生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很多事情非不能也,乃不为也。老子是为而不争。庄子则是连为都不为。我喜欢老子,但我更喜欢庄子。
45
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恰恰说明他最缺乏什么。那些貌似强大的人,实则内心非常脆弱。这就是所谓的“心理补偿”机制。
46
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平生未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自问一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47
人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坏。真正的人生往往都是“悲欣交集”。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每个人背后都有心酸,都有无法言说的艰难与苦痛。
48
聪明人,大多不合群。越是渴望合群,越是平庸。
49
时间是最好的特效药。随着年纪增长,你会发现:那些曾经放不下的人,如今都已释然;那些曾经压力山大的事,如今都成了鸡毛蒜皮;那些曾以为迈不过去的坎,如今都成了风轻云淡的笑谈。
50
说是非者,亦是非之人。千万不要传播任何人的是非,更不要幸灾乐祸。谣言止于智者,止于此。
51
事能知足心常安,人到无求品自高。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眼里有尘天下窄,胸中无事一床宽。
52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个“不俗”不是清高绝俗,而是不离世间,却又能不为世间所困。佛不是教我们冷漠无情、不食人间烟火,相反他是让我们对世间万物,花鸟草虫等一切有情众生,都要饱含深情。所以,多情最是佛心。
53
事不出,不知谁近谁远;利不尽,不知谁聚谁散。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看清人生的真相。
54
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熟人,朋友也特别多。到了中年之后才发觉,世界上除了你和家人,其实一无所有。
55
生活,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平淡,在粗茶淡饭中生香,在坎坷挫折中历练,在百味杂陈中随遇而安。
56
人最应该提防的,是那些围绕在你身边的所谓“同事”、“朋友”、“兄弟”、“闺蜜”,因为他们最熟悉你,所以伤起你来也就最痛。有时候朋友与敌人只有一步之遥。
57
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压根就毫无意义。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 “感同身受”。人生的真相是:针扎在谁身上,谁才痛。
58
人到中年就会逐渐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推心置腹,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和盘托出。那些没把你当朋友的人,你倾注再多的善良和付出都只是徒劳。
59
中年之后才发现,生活要远比一切小说都真实、精彩、狗血。
60
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招人诋毁。有人攻击你,说明你厉害;有人诽谤你,说明你出众;有人排斥你,说明你卓尔不群。
61
人年轻时会不断地去打拼,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身外之物。而中年之后就会删繁就简,慢慢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62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实,你没那么重要。总统死了都人干。你越是自以为是,越是把自己捧得很高,结果就会摔得越狠,越痛。
63
虽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但人心却不尽相同。有的人的心脆弱得像水草,有的人的心粗糙得像砂纸,有的人的心坚硬得像磬石,有的人的心残忍得像刀锋。而我却只想做一个柔软的,心地善良的人。
64
无欲则刚。一个人如果无所求了,那他就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和说话了,没有什么顾忌,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你在乎,是因为你害怕失去。
65
就社会化程度而言,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知先觉”,一类是“后知后觉”。前一类人或许胸无点墨,但他们天生有一种本领,明于世事、精于世故,他们善于察言观色、闻一知十,既能见风驶舵,又能化险为夷;现实中他们多才善贾,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极尽人生之得意。而后一类人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他们始终懵懵懂懂,后知后觉,既不能趋炎附势又不肯奔走相求,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方才明白世事一二。
66
人活一世,无非是为了三件事: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67
伟大是熬出来的。熬,不是逆来顺受;熬,不是对命运的消极妥协;熬,是能量的积蓄;熬,是生命的升华。
68
到了一定年龄,你就会明白,其实所谓真实的人性就是:笑人无,恨人有。所以,千万不要试图从你的朋友那去获得存在感。事实的真相是墙里开花墙外红。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终南学社秘书长、《陕西终南文化研究》编辑部主任。)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