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史飞翔
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合葬陵——乾陵所在地的乾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乾县的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
乾县是佛教在中国最早的传入地之一。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佛教产生后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迅速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佛教传入中国,有确切文字记载,最早是在公元前2年汉哀帝时。具体路线是先通过丝绸之路传到现在的新疆地区,然后再传到内地。乾县的佛教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嬴政4年(公元前243年)。公元前243年,古印度阿育王征服了南印度羯阿伽,实现了国家统一。此后,他推行新政,崇尚佛法、力排战争。为使佛教走出国门,阿育王派遣宣教师二百五十六人奔赴世界各地赍经布道,分送舍利,传播佛教。对此,史书多有记载,三国时朱士行在《经录》中写到:“秦始皇四年,西域沙门释利坊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化,帝以异其俗,囚之。夜有丈六金神破户出之,帝惊,稽首称谢。”隋代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中记载:“秦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坊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载:“西域沙门释利坊等至梁山,始皇以为异,囚之,夜有金人破户,一日飞去。”此处的梁山,即今乾陵所在地梁山。据文史学者赵秦波先生对乾县漠西乡四里坊佛堂庙及梁山乡坊里村大佛禅寺遗址考证,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即在梁山周围传播,确切地点是在乾县佛堂庙和大佛禅寺。
乾县是佛法鼎盛时期重要的佛教胜地。唐代佛教兴盛时期,乾县的佛教文化一度空前繁荣,其中尤以佛堂庙及大佛禅寺为盛。佛堂庙及大佛禅寺分布在乾陵之侧,漠谷河南北两岸,是当时印度宣教师的弘法之地,也是大唐帝国鼎盛时期的佛事胜地。据《重修大佛禅寺碑记图》记载,佛堂庙及大佛禅寺是玄奘大师西域取经的往返驻地。另据,乾县县志及地方文献记载,大佛禅寺又称牟尼寺、母忆寺、兴国寺,位于陕西省乾县梁山镇坊里村四组强村,东接乾陵,南临漠谷河,背后如天梯,始建于秦代,是佛教传入中土早期寺院之一。该寺历史悠久,典故众多,文化内涵丰富。秦时,西域沙门释利坊入土中原,行于灵山,分藏舍利于法门,后圆寂于大佛禅寺(见《帝王世纪》)。今梁山一带的漠西乡还有一个村子叫“四里坊”(“释利坊”——“寺里坊”——“四里坊”)。两千多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四里坊村作为一个古老村落始终没有变,村里的寺庙——佛堂庙也没有变,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释利坊来此传播佛教、教化众生。
乾县曾是出现“贝叶地翻,宝花乱坠”的宝地。贝叶经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典,佛教界有“见贝叶经如见佛祖”的说法。《重修大佛禅寺碑记图》记载,乾县佛堂庙和大佛禅寺遗址一带,曾出现过“贝叶地翻,宝花天坠”这一佛教界最为神圣、最为奇特的景观和天象。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这一盛况,也为“赍贝经而入秦,携舍利而至梁“的说法提供了又一历史佐证。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和资料,全国其它地方尚未发现这样的记载。
乾县兴国寺是舍利供奉之地。“西有法门寺,东有兴国寺”。据明崇祯《乾州志》载:兴国寺在县城西北隅,为奉天县城初建时所建。高宗葬梁山后,武则天每来奉天祭奠,都要来兴国寺拜佛。朱泚之乱,唐德宗避难奉天时也常来此,至今这里仍有“御井”遗址。明洪武十八年(1386年),知州蒋伪重修兴国寺。明成化中,州民在寺内掘土时,发现一石匣,内储舍利子。僧正晤晓献于朝廷,敕赐藏经,并还舍利藏于宝塔。这一发现也印证了“佛涅槃本在西方,而玉骨则封于凤翔之法门,舍利则藏于奉天之兴国”(见明成化《重修大佛禅寺碑记图》)说法的真实可信。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