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宫
史飞翔
太乙宫历史悠久,相传为汉武帝祭祀太乙神而建。汉代辛氏所著地理书《三秦记》载:“太乙宫在长安城南八十里太乙谷,中有太乙元君湫池。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祀太乙神于此,建太乙宫。”《通书•三洞秘典》记载:“九天无量三林,太乙元君之周大风雨,神龙水仙皆历焉。武帝元封初降于终南山巨谷间,元气凝结,隐然成像,东土20里许,出一天池,龟鱼游泳,莫之感触,帝初建上下宫,送羽焚修,封其曰太乙,池曰澄源。”《资治通鉴》载:“武帝元封二年,冬十月,武帝巡幸至雍,祭祀于五畴;回长安后,祭祀太一神,并叩拜德星”。清代《西安府志》载:“元封二年,祀太乙君湫池,建澄源阁”。此外,元代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清嘉庆《长安县志》等史书中关于太乙宫的相关记述,内容基本和以上典籍相同。
根据史书记载,太乙宫的兴建过程大致如下。公元前113年秋,汉武帝去雍(凤翔)返回长安城后,又到京郊游玩,当时有人说:“五帝,太乙之佐也。宜立太乙,而上亲郊。”意思是说:五帝都是太乙神的臣佐,汉武帝应该立太乙神,并应亲自去拜。汉武帝听后,有疑未定。齐人公孙卿说:“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酉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又有人给武帝说,公孙卿有札书,即薄小木片作的书,书上写有:“黄帝得宝鼎,是岁巳酉朔旦,冬至,凡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武帝很高兴,就召问公孙卿询问札书的情况,公孙卿答复说:“受此书申公,申公曾说:‘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与群臣后宫七十余人俱登天’。”汉武帝听了公孙卿的话叹息说:“唉!如能象黄帝成仙登天,吾视去妻子如脱鞋耳!”汉武帝遂于公元前112年11月,辛巳朔,冬至,天色渐明,开始郊拜太乙。之后,每年春季,早拜日,秋季,夕拜月。太史令(管天象、历法、修史)司马谈和祠官(管敬神祭祖)宽舒等请武帝每三年去太乙山拜一次太乙神。汉武帝同意了二人的意见,定为三年去太乙一次。
到了公元前109年(武帝元封2年),在太乙山口修建了太乙宫。冬,10月,汉武帝又到太乙“以拜德星,并有祝辞。”在这一年,汉武帝令巫神在太乙祠上帝、百鬼,用鸡卜算卦,定吉凶。鸡卜就是用一只鸡,一只狗,活着献上,谈自己卜问何事,祝愿毕,将鸡、狗杀了煮熟又祭,独取鸡的两眼骨,眼骨的孔,象人物形则吉,不象人物形则凶。
汉武帝雄才大略,但大半生信神、鬼、怪、巫,为此耗费了大量的财物,直到征和4年(公元前89年),他才醒悟并检查自己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都罢之!”于是,将方土、侯神人者全罢之。不仅如此,汉武帝还对群臣说:“往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才可少病而已。”
《西京胜迹图志》载,太乙宫在秦、汉、唐时便是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园”。特别是唐代,太乙宫更是达官显贵、墨人骚客的游览胜地。诗人王维、散文家韩愈均曾来此游览并赋诗。宋代的司马光、清末的康有为亦都曾到太乙宫一游。
民国时期,国民党曾在此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蒋介石曾到翠华山水湫池游历,并赋诗一首。山岩上的刻字至今依稀可见。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