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的精神的时代价值

柳青的精神的时代价值
史飞翔

路遥称柳青是他的“文学教父”和“人生导师”。柳青对陕西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依然。我一度曾和当下的一些年轻人一样,对柳青本能地保持着一种距离和警惕。直到最近阅读了柳青女儿刘可风写的《柳青传》之后,我才发现,我们以往对柳青是多么地误解。以往教科书中的那个柳青是多么的呆板和脸谱化。

柳青长女刘可风从1970年到1978年陪伴柳青走完他人生最后的九年,期间记录下了晚年柳青的许多谈话和言论;此后她又走访《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等许多当事人、见证人,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又花去十五年时间,全力写作,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不同于文学史叙述的丰富的柳青,进而呈现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录。阅读之余,我不禁感慨,我们亟需还原一个真实的柳青,更为迫切的是,我们需要认真梳理并反省柳青精神及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农历六月初三出生于黄河西岸的陕西省吴堡县,中学期间便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和中外文学名著。1936年,柳青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上发表了散文《待车》,首次使用“柳青”这一名字,这标志他文学生涯的开始。同年,柳青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柳青认真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了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思想,柳青曾先后三次“下乡”,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第一次是1943年,深入陕北米脂。3年后,柳青根据这一时期的生活体验写成了长篇小说《种谷记》。第二次是1947年。这一年柳青从大连来到解放战争的前线陕北,此行的收获是柳青写出了《铜墙铁壁》。第三次是1952年。这一年柳青从北京来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参加当时正在进行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在皇甫村,柳青一住就是14年,创作出了具有史诗性质的《创业史》。

在柳青的计划里,《创业史》共分为四部,在出版说明里柳青写道:“全书共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阶段;第三部写合作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至人民公社建立。”然而,十年动乱夺去了柳青创作的权利,导致他的《创业史》未能按计划完成。“让我再活两年吧!”“哪怕两年,我也满足了”。病危中,柳青多次向医生恳求让他写完《创业史》。1978年6月13日,柳青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今柳青在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人的眼里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甚至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以至于有人将他和那个发明了“滴滴打车”的总裁、柳传志的女儿混为一谈。如今,尽管人们对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评价变了,但《创业史》所记录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整体情绪和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和心理变迁却有恒久的审美价值。柳青的《种谷记》《铜墙铁壁》《狠透铁》《创业史》等作品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与思想历程,塑造了一批鲜活丰满的农民形象,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可以说柳青的作品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柳青对待文学的态度(“文学六十年一单元”、“三个学校”等)以及他长期扎根农村基层,跟劳动人民同吃同住,俯下身子,关心民瘼的精神并没有过时,在新的时代里它依然熠熠生辉。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柳青的精神的时代价值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