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学人,山高水长
史飞翔
“五四”时期以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五四学人”,他们识大体、顾大局、肩责任、做大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与担当、意志与情怀、勇气与牺牲,开天辟地、力挽狂澜,为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转型硬是创出了一条道路。
“五四学人”的立场与胸襟,学养与情怀都是今天读书人所难以比拟的。“五四学人”思想之深刻,性格之狂狷,学问之复杂,精力之充沛,情感之丰富,意志之坚定,都是开一代风气。他们那些人读书不是为了拿学位,写文章不是为了晋级、评职称。他们的所做作为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普罗大众。“五四学人”饥不择食地吸收各种知识学问,尽管有点“食古不化”、“水土不服”,但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还有,就是他们那种学术上开天辟地的气魄,思想领域的大胆探索,那种批评家的愤怒,那种建设者的立场,那种百科全书式的视野以及博大胸襟,包括他们将学问与革命,政治和学术搅和在一起的情怀与能力,都堪称是“伟大的书生”。
阅读“五四”学人史,我最感动的就是那些学术大师们安贫乐道、逢苦不忧的那种纯粹、素朴的精神。别的不说,只要看看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是如何表现的,便能知晓一切。
蔡元培,一位被毛泽东称为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大师巨匠式人物。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任国府委员、司法部长、教育总长、大学院院长、中研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等多重职务,可谓“位高权重”。可是你能想象得出吗,如此伟大的一位人物竟然也会贫困交加。蔡元培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生病后无钱请大夫,常常苦熬支撑。但是即使如此他仍不忘周济别人。1940年3月3日晨,蔡元培起床后刚走到浴室,忽然口吐鲜血跌倒在地,继之昏厥过去。两天后,医治无效,溘然长逝。蔡元培死后无一间屋、一寸土,且欠下医院千余元医药费,就连入殓时的衣衾棺木,都是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先生代筹,其清贫叫人落泪。
胡适,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开多个领域风气之先的箭垛式人物。胡适说:“金钱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撑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学识,便是很富有的人了。”这话可看作是他一生对物质金钱的态度。胡适在任驻美大使期间,居然要靠借债过日子。当时他经济压力很大, 不得不从各方面节省开支, 连给妻子买东西, 也尽量托人捎带, 以节约邮资。大使有一笔特支费是不需要报销的,但胡适没有动过一分, 全部上缴国库。大使卸任后,胡适旅居美国,为生计所迫,他时常要拿着两个纸袋亲自上街去买菜。1962年2月24日,胡适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因心脏病猝发倒地逝世。胡适死后,秘书王志维清点遗物时,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外,胡适生前留下的钱财只有135美元。
傅斯年,一位被称为是“老虎”、“大炮”的强势人物。傅斯年向来以霸气著称,但他也有英雄气短的时候。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病逝。逝世前几天,他曾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为董作宾先生刊行的《大陆杂志》赶写文章。原因是想急于拿到稿费,做一条棉裤。他对妻子俞大綵说:“你嫁给我这个穷书生,十余年来,没有过几天舒服的日子,而我死后,竟无半文钱留给你们母子,我对不起你们。……你不对我哭穷,我也深知你的困苦,稿费到手后,你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以御寒。”几天后,董作宾把稿费送到傅家。俞大綵双手捧着装钱的信封,悲恸欲绝,泣不成声。此时傅斯年已命归黄泉,再不需要棉裤了。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