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
史飞翔
“五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性的“箭垛”和“界碑”,它的意义和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可以说中国此后的百年历史,包括今天改革开放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和它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事实上,“五四”已经成为一种思想资源,丰富着我们;成为一种精神基因,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
然而,“五四”,却实在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命题。面对“五四”,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解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个人的解读都只能说是相对的,是一种个体化的体验和认知,充其量是提供一种新的认识问题的视角。
“五四”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五四”指的是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那场爱国学生运动。而广义的“五四”则是指一个延续了百年之久的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学、学术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一场思想启蒙和社会革新。换句话说,“五四”不仅指1919年5月4日那一天发生的北京学生游行,它还包括旷日持久的思想启蒙、文学革命以及社会变革。今天不少人在谈论“五四”时,常常将“五四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混为一谈。“五四运动”前面已经提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指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一批五四学人发起的一场以反传统、反礼教、反文言为标志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据说,“五四运动”这个词,最早是由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提出来的。“五四运动”刚一发生,北大教务长顾孟余、学生领袖罗家伦、学者张东荪就分别在《晨报》《每周评论》以及《时事新报》上撰文,大彰其精神。第二年北大学生就开始正式纪念“五四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5月4日,定为“五四青年节”。从那以后,每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
如今,作为历史事件的“五四”早已翻了过去,而作为精神传承的“五四”,在思想资源以及现代化转化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呢?“五四精神”的一个特质和核心就是对个人自由的肯定与追求。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始至终强调着的都是人的自由和民主。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把自由和民主视作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没有充分的自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同样,没有真正的民主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体自由。“五四”扫除了过时的思想桎梏,点燃了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的火种。从那以后,无论是在思想理念层面,还是现实操作层面,中国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整个“五四”是中华民族思想觉醒、文化复兴、社会转型的一次集结和动员。整个一部中国现代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是以“五四”为起点的。
一百年来,我们不断地解读“五四”,赋予它各种意义,有些是深刻挖掘,有些是老调重谈,有些是过度阐释。但不管怎样,“五四”从未退场,它始终一直都在。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必须认真面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沉思与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来说,“五四”便扮演了这样的角色。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二十世纪中国,就思想文化而言,最值得认真对话的,还是“五四”。可以说我们至今仍生活在“五四”的“余荫”与“笼罩”之下。从这个角度来说,“五四”是日久弥新的。“五四”是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它是历史也是现实,是思想也是文化,是学术也是精神。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地回到“五四”,对话“五四”、审视“五四”、反省“五四”,把“五四”当成是“一块思想的磨刀石”(陈平原),结合当下的现实,不断地去探索“五四精神”与“五四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