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的三种境界
史飞翔
我买书通常采取两种行为:一种是“滚雪球”式的零敲碎打、日积月累;一种是“暴风骤雨”式的突然袭击。
不知为什么,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大规模地购买一批书。如果某个时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兑现,我就会憋得慌。你譬如昨天我就一口气买下了《唐诗三百首译注评》、《宋词三百首译注评》、《庄子》、《明清小品文解读》、《中国古代文人小品》、《谈佛论道》、《周作人人生随笔集》、《许地山人生随笔集》、《瓦尔登湖》、《哲学兽》、《天才与疯子》、《眉批大师》等数十本书。
类似这样的行为还有两次。一次我去某大学开一个文学研讨会。正好遇到学校在处理图书馆的旧书。许多的古旧好书在地下堆成一堆,无人问津。对于他们暴殄天物的这种行为我极为痛心。那次我倾尽所囊,买下了《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大纲》、《中国文学史通览》、《大道运行论》、《中国情色文化史》等许多很有价值的书。还有一次,我计划请一个朋友吃饭,途径西安市东大街的时候看到一家书店在卖打折书。于是我一头扎进书堆。非但没有吃成饭,相反还让我这位朋友叫苦不迭。因为他要为我抱一大堆的书。
为了买书我经常惹得家人不高兴。有一回,我和妻子逛街。结果路边一书摊吸引了我。妻子一催再催,我却依然是难舍难分。等到我抱着一堆书站起身时,哪里还有妻子的影子?“你那么爱书,干脆和书过去。”——这是妻子常挂在口上的一句话。不仅是妻子,岳母也多次批评我“挣几个钱,全买了书”“你那地方是放书的,不是住人的”。
女儿刚学走路那会儿,我一回家就带她去的书店。一来二去种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起初她很高兴。如今却再也不和我去书店了。
为了买书我上了不少当,也花了不少冤枉钱。最近几年书价飞涨,远远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为了用有限的工资买更多的书。我常常是挖空心思、殚精竭虑。起初买过盗版书,一些勉强还能读,一些压根就读不下去。后来又听人说,网上买书便宜。于是便让办公室同事代买。便宜是便宜了。但等待的时间太长,吊人胃口。再就是兑现的和承诺的常常不一致。
如今我每到一地,首先打听的地方就是书店。一个地方,无论它是大都市、还是小县城,甚或是穷乡僻壤的山村小镇,只要我呆上一周,我保准能清楚的知道它的书店在哪儿,有几个,这些个书店各自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书买得多了也就有了经验。你譬如我就曾总结出“买书的三种境界”。依据多年的买书经验我将买书分成三种境界,高、中、低。买书的最好去处首选路边的冷摊。这样做也不完全是因为节约钱。图得是沙里淘金时意外的那份惊喜。冷摊买书如同街边吃小吃一样,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买书的次好去处是小书店。因为书不多,往往能仔细浏览。如果幸运的话,也是能体会到淘书那种喜悦的。你千万不要小看那些开书店的小老板。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是行家、高人哩。因为经常买书我和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朋友。买书最糟糕的地方就是书林、书城、图书大厦这样的地方。走进这些地方我的最大感受是八个字:——头晕目眩、眼花缭乱。面对着出版商急功近利式的大批量工业生产,书籍——这种人类进步的阶梯,已完全沦丧为一种商品,一种文化垃圾,毫无诗意可言。因此除非万不得已,我一般是不会去这些地方的。
如今我再也不用担心没有书读,家里书多为患。每年仅同行赠送的书都读不完。现在我苦恼的不是书,而是读书的时间。没有时间读书。现代社会最大的悲哀就在于生活把每一个人逼得如同一只上了竿的猴子。猴子上不上竿是由不得猴子的。因为有人不断的在敲锣,插旗,赶猴子。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去买书、读书、写书。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