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省吾:书不读秦汉以下,志常在名利之间
史飞翔
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号双剑誃主人、泽螺居士、夙兴叟,辽宁海城人。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古籍整理专家。
于省吾先生1896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海城河中游南岸中央堡村一个塾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入奉天(今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曾任安东(今丹东)县志编辑、奉天省教育厅科员兼临时视学等职,后得张学良器重,1928年被授予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咨议,参与创办奉天萃升书院并任院监。后历任辅仁大学讲师、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名誉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文字研究室主任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语言学会顾问兼学术委员,中国训诂学会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等。于先生毕生致力于古文字学、古籍整理、古代历史、古代文物等方面的研究,治学严谨,成绩卓著。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于氏笔耕不辍,著书14种(未正式出版者不计)、论文近百篇。
于省吾先生有一自撰联:“解义汉唐已晦后,考文周孔未生前”,足见其治学志向。另外,他还告诫弟子说,“积风雨晦明之勤,节饮食男女之欲。”于氏弟子曾评价先师,“校群经诸子,育中华英才,鞠躬尽瘁;考甲骨金文,写商周历史,博大精深”。应当说,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且符合实际的。于省吾在古文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与考释和古代典籍的考证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就是这样难得的一位学者,却难以摆脱好名的恶习。
于省吾壮年时曾自撰联语云:“书不读秦汉以下,志常在名利之间。”所谓“书不读秦汉以下”,当然是自述其治学取向;而“志常在名利之间”,虽属自嘲,亦事出有因。于氏早年曾任东北巨头杨宇霆秘书,甚受赏识,遂得奉天省城税捐局局长的肥缺。“九·一八事变”之后,乃挟巨资移居北京,大力搜罗古文字、古器物以作研讨,仅商周重宝即多达200余件。故“文革”时有人骂他为“古董商”。他亦时常自称:“在读书人中,我是有钱的;在有钱人中,我是有学问的。”
1955年,于氏被匡亚明礼聘为长春东北人民大学教授,一开始声言“不参加政治活动”;而终亦和光同尘,与世周旋。罗继祖回忆,于氏初到东北人民大学时,“颇斤斤于级别,曾语我,如我评级在容庚商承祚之下,叫我怎么出去见人?矜持十足。后知评为二级(其时学部委员才得评一级),与容商同,于是默无言。”容庚、商承祚二人皆是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为人耿直、平和,他们推崇“学术真诚”,“有容异己者”的气度。相比之下,于氏的争胜好名便难免相形见绌、授人以柄。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