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是怎样对待金钱的
史飞翔
提起金庸的大名可以说是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武侠小说让无数人为之着迷、倾倒,出于崇拜人们称他为“大侠”。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大侠”一定是“视功名如流云,看金钱如粪土”,然而金庸偏偏不是。那么,金庸是怎样对待金钱的呢?
金庸对待金钱的态度一言以敝之,那就是格外重视、格外在乎。爱钱本无可厚非,世人皆爱钱。问题在于金庸爱钱爱得有些过了,这就难免要叫人侧目。
金庸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商人的精明、狡黠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金庸主掌《明报》期间,办事斤斤计较、精打细算。《明报》的员工说金庸是个很“抠门”的老板,他向来很少主动为员工涨工资,偶尔涨一点工资又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打沙蟹”,然后将那些钱再逐一赢回来。金庸给作者的稿费也很低,作者要求增加稿费,他从来都是婉拒。不仅如此,他甚至还说:“报纸是老板的私器。新闻自由其实是新闻事业老板所享受的自由,一般新闻工作者非听命于老板不可。新闻自由,是报社员工向外争取的,而不是向报社内争取的。报社内只有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并没有谁向谁争取自由的关系。”
生活中的金庸更是嗜钱如命。抗日战争时期,金庸曾在杭、嘉、湖七校合并的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读书,后来这所学校改名为杭州高级中学,所以金庸也算是杭州高级中学的校友。有一年,杭州高级中学的一位学生患白血病需移植骨髓,手术费高达50万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件事经媒体披露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时有人提议全班同学写信给他们的偶像金庸“大侠”,请求这位身价数亿的富豪校友伸出援手,结果金庸只捐了一套签名的武侠小说集,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还有一次,为了纪念抗击SARS,杭州集资建雕塑,金庸也只捐了一套大字本的《射雕英雄传》。这就是金庸“大侠”的“豪举”。
晚年的金庸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简直可以说是陷于金钱不可自拔。为了钱他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参加各种活动,办杂志、开茶馆,授权别人将自己的武侠小说改编成动画、游戏、卡通,甚至生产“金庸”牌酒,简直形成一种“金庸产业”。
2003年7月26日,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一场推销啤酒和《金庸茶馆》的演讲会在杭州举行。有记者现场问金庸为什么捐款时常常是捐书,是不是觉得捐书比捐钱好,问他对钱怎么看?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金庸是笑而不答。另一位记者问:“您都八十岁了,还到处飞来飞去,这么辛苦,是名气不够大呢?还是钱不够多?”金庸回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与池田大作的一次谈话中金庸这样说:“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没有怀抱兴邦报国之志,说来惭愧,一直没有鲁迅先生、巴金先生那样伟大的动机。”
早在1979年金庸造访台湾时,李敖就当面问他:“你有这么多的财产在身边,你说你是虔诚的佛教徒,你怎么解释你的财产呢?”金庸无言以对。基于此,李敖这样评价金庸:“他有亿万家产,却极少参加资助慈善和教育事业,金庸是个一边一毛不拔一边却自称是虔诚的佛教徒。”金庸曾坦言:“佛教希望人的欲望能尽量减低,最高境界是什么也抛弃掉,连生命也觉得没什么所谓。我离这境界实在太远了。要我财产完全不要,我做不到;要我妻子儿女都不要,我做不到;要我名利不要,我也做不到……”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