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学痴曾昭抡

学痴曾昭抡
史飞翔

曾昭抡,(1899—1967),字隽奇,号俊奇。一字振馨,又号叔伟。著名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曾昭抡1899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书香门邸之家,是曾国藩大弟曾国潢的曾孙。父亲曾广祚是前清举人,母亲陈季瑛出身名门。曾昭抡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习,1920年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辅仁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曾昭抡身为名教授,但却不修边幅。一身斜襟的蓝布大褂褪了色且布满污点,一件白衬衫不仅粗糙而且掉了纽扣,一双旧布鞋总是露出脚趾头和脚后跟,脱下鞋,袜子底永远破个洞。曾昭抡一年四季,头发乱蓬蓬的,邋里邋遢。1931年的某一天,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早早地去参加教授会。在会议厅,他突然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看上去像是一个服务员或者乞丐,正没头没脑地寻找着什么。“你是谁?”朱厉声喝道:“出去!”结果,这个可怜兮兮的家伙一言未发,转身就离开了。第二天,朱家骅收到一封辞职信,署名“化学系教授曾昭抡”。

曾昭抡是出了名的“学痴”。在同时代人的回忆中,有关曾昭抡的趣闻轶事很多。比如:他曾经站在沙滩红楼前,对着电线杆子又说又笑地谈论化学上的新发现,让过往行人不胜骇然;一次,他带着雨伞外出,天降暴雨,却浑然不知打开,以至于全身衣服湿透,仍然提着伞在雨中行走;在家里吃晚饭,他心不在焉,居然拿着煤铲到锅里去添饭,直到夫人发现他饭碗里有煤渣;他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到家里,保姆不知道他是主人,把他当客人招待,见他到了晚上还不走,觉得奇怪极了。

曾昭抡是我国化学研究的开拓者,生前有“化学旗手”的美誉。早在1932年,曾昭抡就发起成立了中国化学会,任理事长,自费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化学期刊《中国化学会会志》,任总编辑。另外,他还在化学名词的命名和统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我国化学界和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昭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从1934年起,他便要求北大化学系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完成毕业论文后方能毕业。从此,我国各大学相继实行“毕业论文制度”。

新中国建立后,曾昭抡任北大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1950年10月,曾昭抡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任高等教育司司长,后转任高教部副部长,主管全国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在任期间,主持制定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不修边幅和痴迷学术外,曾昭抡还是一个不识时务的“迂腐书生”。1957年3月,曾昭抡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发言:“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方针也是正确的。改革过程的缺点是学习方法上的教条主义,过分强调统一,限制过死。”同年夏,他代表民盟中央草拟了《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就科研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遗憾的是,这些意见在当时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被视为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批判。曾昭抡被打成右派,并撤销一切职务。

1958年,曾昭抡只身一人前往武汉大学任教。1961年,曾昭抡身患癌症。1967年12月8日,曾昭抡悄然离开了人世,终年68岁。费孝通在民盟中央举办的纪念曾昭抡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说:“在我心目中,曾昭抡先生是个真正的学者。都云学者痴,谁解个中味。”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史札记:学痴曾昭抡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