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杨绛——人生边上的“烤火人”

杨绛:人生边上的“烤火人”
史飞翔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求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我国著名学者钱锺书先生结婚,同年夏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

1949年后,杨绛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1977年起,杨绛搬进位于北京三里河一间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宿舍小区,再也没有离开过。晚年的杨绛一直过着一种深居简出的,近乎“与世隔绝”的恬淡生活。

杨绛凭借她的学问与修养赢得了世人极大的敬仰。杨绛是我国女性中仅有的几位被称作“先生”的人。除了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这些名称外,杨绛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头衔,那就是——“钱锺书的夫人”。1932年春天,杨绛从苏州东吴大学转到清华大学借读,此间她认识了钱锺书。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杨绛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一场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正式结婚。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这样描述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而杨绛眼中的钱锺书则是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杨绛被世人誉为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可是很少有人能读懂岁月和人生带给她的那种巨大的、难以言表的伤痛。1994年,与杨绛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钱钟书住进了医院,从此缠绵病榻。不久,女儿钱瑗也住进了医院。两家医院相隔大半个北京城。为照顾丈夫和女儿,80多岁的杨绛天天来回奔波,异常辛苦。1997年3月4日,被杨绛称为“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因癌细胞扩散在沉睡中去世。她竟走在了父母的前面。白发人送黑发人,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剧痛?杨绛怕钱钟书接受不了打击,不敢直接告诉他钱瑗已去世,她花了10天时间将钱瑗的死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渗透给钱钟书。或许真的是因为女儿的死对钱钟书打击太大。一年后的1998年冬天的一个早晨,钱钟书在过了他88岁生日后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连续遭遇失去亲人之痛,其内心的悲伤恐任何人都难以承受。但杨绛始终坚贞隐忍,始终哀而不伤,岁月的磨砺让她成为一个至情、至善、至真、至性之人。百岁生日时,杨绛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如今,那个人生边上的“烤火人”真的走了。人人都要死,人人都会死。但,死和死不一样。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史札记:杨绛——人生边上的“烤火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