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黄侃——真名士自风流

黄侃:真名士自风流
史飞翔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又字季子,名乔馨,晚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训诂学家、音韵学家。黄侃幼承庭训,三岁发蒙,十岁便读完四书五经,乡里人呼为“圣童”。

黄侃自小就桀骜不驯,不拘小节。一次他去考秀才。考完试闲逛,见一考生架锅煮鸭子,气不打一处来,上前一脚将锅踢翻。考生见此抓住黄侃要打。黄说:“甭管你怎样,反正今儿个这鸭子你是吃不成了。”见他如此蛮横,那人也只好作罢。

黄侃喜好美食,讲究吃喝。一次,几个同盟会员在某处聚会,但没有请黄侃。黄侃知道是因为自己骂过其中一人,但他不请自去。刚一进门,那些人见是他,吓了一跳,继而装作热情的样子。黄侃二话不说坐下就吃,而且专拣好的吃。吃完后冲那些人说:“好你们一群王八蛋。”说完就跑。

黄侃好骂人,即使是胡适这样的名流也照骂不误。“五四”前后,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积极提倡白话文运动,黄侃竭力反对。其时,胡适、黄侃同在北京大学任教。黄每次见胡,总要嘲讽、奚落一番。一次,黄侃问胡适:“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问其故。黄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对。”胡一时语塞。又一次,黄侃给学生讲课兴起之际,又谈起胡适和白话文,他说:“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其电报费要比用文言文贵两倍。”全场哄堂大笑。某日课间休息,北大教师们闲话京剧名伶谭伶之《秦琼卖马》,胡适插话说:“京剧太落伍,用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在场者静听高论,无人做声,黄侃却立身而起说:“适之、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众人顿时失口大笑。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黄侃却一旁骂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账王八!”胡适赫然。一会黄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胡适忍无可忍,正欲发作,黄却大笑说:“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子?我不是骂你,聊试之耳!”胡适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如果说以上这些嘲讽、笑骂还带有某种戏谑的话,那么,黄侃讥讽胡适是“太监”,便有些过分了。众所周知,胡适的《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皆有始无终,仅成上卷,对此黄侃是百般挖空嘲讽。王起谓“季刚师于并时学者多所讥弹,尝讲论至谢灵运曾为秘书监,笑曰:‘今国内乃有著作监,则胡适之其人也。’或问其说,曰:‘监者,太监也。’随指纪晓岚‘下面没有了’故事为证,闻者为之绝倒。盖讥胡氏著作大都仅有上册也。”又,施维彩回忆在中央大学,“……季刚先生上课时经常都会对名流学者大肆谩骂,但挖苦最多的则是胡适。他说胡‘能读偏旁字,只做上卷书’。是指胡读《诗经•葛覃》中‘为絺为绤’的‘絺’、‘绤’二字依‘希’、‘谷’偏旁而读,后者则因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都只有上卷。又有一次说:‘胡适是太监!’同学不禁愕然。黄先生接着说:‘太监你们不知道吗?就是下面没有了!下面没有的不是太监是什么?’原来又是在说出书只有上卷而没有下卷这回事。”“真名士,自风流”。尽管黄侃屡屡大骂中伤胡适,但胡适对黄侃仍是每每谦让。这让人不禁感叹胡适真有修养,是名副其实的“谦谦君子”。

据冯友兰讲,黄侃有一个习惯,“在课堂上讲书,讲到一个要紧的地方,就说,这里有个秘密,专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一次,有个学生在“同和居”请客,恰巧黄侃也在隔壁请客。听到老师说话,学生赶紧过去打招呼,黄侃一见便对他批评起来。学生请的客人都到齐了,黄侃还不放他走。情急之下,学生把饭店的人叫来,说今天黄先生在这里请客的钱全都记到我的账上。黄侃听了大乐,便对学生说,好了,你现在可以走了。

黄侃历任北大、北女师大、武昌高师、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人送绰号“三不到”教授,即刮风不到,下雨不到,不高兴不到。临终前几天,黄侃的鼻衄病已很严重,气喘病又发作,吃饭都难以下咽,却仍然坚持去上课,他说:“饭可不食,书仍要讲。”在南京中央大学上课时,他只管讲课,一向不布置作业。期末考试又不肯阅卷打分。教务处催逼,他给处里写一纸条,上书“每人八十分”。中央大学为严肃校纪规定,师生出入校门一律佩戴校徽。一天黄侃到校上课,未戴校徽被门卫拦下。黄侃说:“我是教授黄季刚,来校上课的。”门卫说:“你又没戴校徽,我怎么知道你是教授。”黄一听,气得把装有讲义的皮包往门卫面前一推,说:“你有校徽我没有,那你就去上课吧!”门卫一听,来头很大,口气有所缓和,说没有校徽有名片也行。黄侃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碰巧路过,赶紧过来调解,才算了事。

黄侃敝屣尊容,对达官贵人向来不屑。黄侃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人物。当初的同盟会员,后来不少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要职。黄侃大多不与往来,唯与湖北同乡居正有所过从。居正曾任司法院长,因反蒋被囚南京汤山,众人疏之,黄侃念旧谊常去探视。一天,黄侃偶去拜访居正。门房见黄侃土头土脑,按惯例回以“院长不在家”。黄侃旁若无人,长驱直入。门房见此,上前拉黄的衣袖,一边吆喝:“你是什么人?出去!”黄侃大怒,一边骂:“你是什么东西,你管不着!”一边继续往里走。门房上前拉扯黄侃,不料用力过猛,拉破衣袖。这下一下惊动了里屋的居正。居一看情形,知道不好收场,连声道:“季刚!不要理他!”回过头来又斥责门房:“我早就关照过你,黄先生来的时候,立即通报,你怎么忘了!”门房还算机灵,赶忙说:“怪我多吃了两杯酒,糊里糊涂的。”居正大笑,牵着黄侃的手说:“快进来,有两瓶茅台,请你尝尝。”黄侃嗜酒如命,一听这怒气全消。此后,居正东山再起,黄侃反倒不去走动了;倒是居正常到量守庐造访黄侃。居正问黄侃何以如此。黄说:“君今非昔比,宾客盈门,权高位重,我岂能作攀附之徒!”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筹谋称帝,赠黄侃3000大洋和一枚金质嘉禾章,授意他写《劝进书》。大洋,黄侃照单全收,用于游山玩水;《劝进书》只字不写,并把那枚金质嘉禾章挂在家中猫的脖子上。

明人张岱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观黄侃一生,虽狂放不羁、多有瑕疵,但正学以言,大节不亏。著名语言学家徐复在谈论黄侃一生时说黄侃:“为一个世纪的学者们作出不媚俗、不媚奴、不阿贵、不阿众、是所是、非所非、爱所爱、憎所憎的典型中国文人的崇高榜样。”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史札记:黄侃——真名士自风流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