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郑板桥与“难得糊涂”

郑板桥与“难得糊涂”
史飞翔

据史书记载,“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莱州地处潍县东北,面临大海,县城的东南有座云峰山。这座山上,多年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碑刻。有一年秋天,郑板桥专程从潍县来此地观碑,他主要是想来观赏郑文公碑。由于碑刻深深地吸引了他,所以,盘桓至晚,不得不于当晚借宿山间茅屋。屋主为一位神态儒雅的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却出语不俗。老人室中陈列了一尊方桌般大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使得郑板桥大开眼界,暗暗称奇。攀谈中,老人得知来客是潍县县令郑板桥,不禁肃然起敬,因为郑还是当时诗书画三绝的大家。老人遂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亦以为老人必有来历,不便多问,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落款,他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因砚台很大,尚有些余地,郑板桥说,老先生似还应写一段跋语。老人思忖片刻便写下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老人也拿出一方印钤盖于落款处,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大惊,方知眼前的老人确有来历,乃是一位隐退的达官,与之细谈,方知原委。有感于糊涂老人的自命名,郑板桥见尚有些空隙,当下便步老人之神韵,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老人看后仰天大笑:“真乃高士也。”郑板桥亦称:“得遇老人家,实实三生有幸!”从此,郑板桥留下了他的“难得糊涂”。

如何来理解郑板桥的这句“难得糊涂”呢?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难得糊涂》中这样写到: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表现的是名士的牢骚气而已。的确如此。我们只要稍稍考察一下郑板桥的官宦之路,就不难看出,这句话所蕴涵的反讽意义。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县令、潍县知县。郑板桥40岁赴南京参加乡试,中得举人,4年后又考中进士。他生性耿直,然而,上流社会并未给他开启绿灯,为了入仕,他在京城活动了整整一年,还是一无所获。此次求职的失败使郑板桥反思自己的人生哲学。后来他开始频频巴结达官权贵、巨富名流,他的奉迎方式是四处献诗,在他的诗集里,就有大批谄媚之作。1741年,已经49岁的郑板桥再度入京,候补官缺。几经周折,这次他终于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待。第二年,郑板桥即获得山东范县令一职。后来又转任山东潍县令。另据考证,郑板桥是在书写了“难得糊涂”一年后丢官的。由此可见,“难得糊涂”实乃郑板桥的官场体悟之语。

郑板桥的本意是,对官场上的一些无能为力的事,不得不糊涂,目睹苛捐杂税、吏治腐败、司法黑暗,他有心劝世,怎奈无力回天,于是只有装糊涂了。然而这种糊涂是痛苦的。明明不糊涂,却要糊涂;本来不该糊涂,但又不得不糊涂。因此我的理解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实际上是一种痛苦的清醒。令人遗憾的是,后世之人却将这句话曲解者甚多。人们往往将“难得糊涂”看作是好事。动不动就说,难得糊涂嘛。在一些人眼里,“难得糊涂”成了一个挡箭牌或是遮羞布。于是“难得糊涂”便堂而皇之地风行于扇面、墙上,以至于终于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我们的文化似乎有这样一种倾向:你说“难得糊涂”,人们景仰你;但是你若谈“举世皆浊我独醒”便要招来唾弃和不容。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呢?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史札记:郑板桥与“难得糊涂”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