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超的养生之道
史飞翔
叶公超先生是活跃在民国历史舞台上的一位名士。他早年在英美受过完整的教育,深受西方文明的熏陶,为人处世有英国绅士风度,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素养。叶公超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长达十四年,桃李满天下。后弃学从政,一生大起大落,但却落得大名、厚禄、高寿,这其中全赖其多年摸索出的一套养生之道。
1961年年底,叶公超请刚从日本归来的新闻界老友乐恕人先生叙旧吃饭,但却提出了三个条件:一、不上馆子,在家里吃便饭;二、没有大鱼大肉,只有家常小菜;三、午后二时起,要睡午觉,恕不奉陪。那时,叶公超住在一间独立门户的旧房子里,客厅、餐厅、卧室全在二楼,有男女仆人各一名。乐恕人请他谈谈人生进入中老年后,对于处世养生的道理。他边吃边谈。
叶公超说,现在这种局面下,人到中年以后,是非恩怨特别多,谈到处世养生,我觉得有几项事值得注意。“第一,最基本的,要对自己的生理情况充分了解,不妨把生理卫生这类书籍,重温一遍。明白了身体各部的机能,你才会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不可以去。这是最基本的,没有健康,一切免谈。第二,要有听而不轻信的辨别力,这就是避免甚至除掉是非恩怨的关键。第三,一个人要有两类好朋友,一类是可以谈肺腑之言的,一类是可以对生活有实际帮助的。自然,二者兼而有之,那最好不过,可是又非常不容易。第四,有一个宗教信仰,对人生比较有益。他说自己现在是不进教堂的老基督教徒,十几岁就教于圣经班,可是到现在对任何正派的宗教都不反对。信仰宗教有两个好的影响,一是给人一点悔过、安慰和寄托。再则是劝勉人们为善,做好事。”
70岁生日时,叶公超又对朋友说,人老之后有“三怕”:一怕病;二怕不能吸收新思想;三怕失去青年朋友。针对“三怕”,他许下“三愿”:一、要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二、要不停地吸收新思想、新观念,使自己的知识日久常新,不致跟时代脱节,并不致被目为落伍;三、要结交新朋友,尤其要结交年轻朋友,使自己生活在青年中,永远保持青春活力和情趣,并进而使自己心理更新。为此,他每天都要锻炼身体,从事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每天都要浏览中外新书,以增长见闻。对青年朋友,他更是热爱有加。虽然他不愿回想过去的辉煌,但他偶尔也会和他们兴冲冲地谈起当年的政治外交,以及对时事的看法。除了清早起来到附近的公园及街上散步外,他还专门拜托邮局把他的书报杂志送到山下的天母派出所,然后走路去取,每天如此从不间断,为的是能借此多走走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在落寞的晚年,叶公超除了以书画自娱娱人外,他还编英文教科书、国语辞典等造福后人。据记者赵世洵介绍,有一次他夜宿花莲公路招待所,在房间的抽屉里发现一叠英文稿件校样,上面有许多改正的地方,仔细一看是一本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向招待所的人打听,知道这间房在此之前叶公超住过。赵把校样带还给叶公超,叶十分感谢:“年纪大,身体差,记忆力也减退了,所以才把这份校稿给忘了。”除此之外,叶公超晚年也时常参加各种文化、学术活动,以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叶公超早年在北京摔了一跤,伤了右腿,后用针灸治愈,对此他记忆犹新,逢人常谈及针灸。1973年10月,他70岁生日时,老朋友为他祝寿,他把收到的120万元礼金全部捐献给了“中华针灸科学研究基金会”。
1981年11月20日,叶公超在医院里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享年78岁。去世两天前,他在病榻上对记者说:“我希望能再活个三年五载,整理一些少年时写的作品。”可惜天不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