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肖云儒

儒雅肖云儒
史飞翔

肖云儒先生成名很早。1961年1月,《人民日报》开辟专栏《笔谈散文》,就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作用、散文的题材等问题开展大讨论。时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大三的肖云儒写了一篇题为《形散神不散》的短文,遂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并被写进我国的大中小学教材,一举成为散文文体的经典理论,从而影响中国文坛几十年,至今依然如此。当时他才20岁,可谓少年成名。

作为文艺理论家,肖云儒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几十年来,他发表了500余万字的作品,除文学评论外,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中国西部文化,被公认是西部文化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影响深远。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西部文学论》专著,90年代又出版了《对视文化西部》,是国内最早也是最多研究西部文化的学者。距离最近的一部著作是2016年1月出版的《西部向西》。这部集子包括散文、文学评论和小说三种文体,以丝路、西部和长安为主题内容。第一篇讲述古老丝绸之路沿途的历史故事、社会风俗、历史变迁;第二篇是关于西部文化的文学评论;第三篇是小说《沙·墙·海》。从书中收录的这些文章可以看出近30年来肖云儒先生对中国西部和丝路文化的前瞻性思考和独特的个人感受,可以厘清几十年国内对丝路、西部研究的历史脉络。肖云儒的评论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思想的原创性,善于不断地创作新名词,如:“文艺GDP”、“文化膜”等;其二是表达的诗性,其语言文字是绿色的、诗意的浪漫。肖云儒认为,评论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是从社会思想与文化审美的大坐标介入文学的一个群体,评论家不能只谈技巧、技术。评论家要以探索时代为己任。著名评论家雷达生前曾说:“综观云儒几十年的文论,突出感到,他思路活跃,涉猎面很广,举凡文学、哲学、戏剧、书法、散文创作,社会评论、民俗研究,直至文化人类学,都有论列。”肖云儒的授业老师、著名学者冯其庸生前也曾多次感慨地说:“云儒的思考不限于文艺问题,举凡社会、历史、文化诸多方面,都能发人之所未见,时有独辟蹊径的巧思。云儒是思想的丰产者。”

作为文化学者肖云儒始终主张读书人要走出书斋和会场,真正地投身到时代和生活中去。基于此,他近年来一直在行走,不遗余力地在推广西部文化、丝路文化,成为公认的西部文化和丝路文化的文化大使和形象代表。2014年7月,已是74岁老人的肖云儒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为时两月的“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一边行走,一边写作,途径亚欧8个国家,行程一万五千公里,最终抵达罗马。他把自己对丝绸之路的感受与思考写成65篇游记,这就是《丝路云履》。肖云儒先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真正实现了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纸上的学问”变成了“生命的学问”。

治学之余,肖云儒还坚持书法创作。肖云儒的书法属于典型的文人书法,线条灵动,墨趣盎然,个性鲜明,有深厚的文化感和极强的生命力。很多专业书法家都表示,肖云儒能够把书法功力和反映时代内容结合,书法传统和现代结合,内容和形式结合,对当下书法有很大启发。

古人言:“学问深时意气平,精神到处文章老”。经过人生的苦难与历练,如今肖云儒先生已步入“人书俱老”的境界,其文章早已是“庾信文章老更成”。更重要的是他早已将学问与生命融为一体,整个人举手投足之间都表现出一种诗意、儒雅。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儒雅肖云儒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