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先生”马幼渔

“好好先生”马幼渔

史飞翔

马幼渔(1878—1945),名裕藻,字幼渔,浙江宁波人,我国著名音韵学家、文字学家。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在日期间曾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学习文字音韵学。归国后曾任北大国文系教授、系主任,研究所国学门导师,为著名的“五马”(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马廉)之首。马幼渔精通音韵学,曾与鲁迅、许寿裳、朱希祖等人建议以审定字音时使用的符号作为“注音字母”,该方案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颁布施行,成为中国第一套汉字注音方案,为汉字正音、国语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马幼渔先生性格平和,待人谦恭,无论是熟识朋友、同事还是一般学生,一律口称“某某先生”。由于他的宽宏大量、平易近人以及和蔼可亲,因而获得了“好好先生”的雅号。一次, 马幼渔先生在教室的黑板上发现了“倒马拥周”四个大字,他误以为是中文系的学生们要“倒”他的系主任职位,而“拥”周作人取而代之。于是,他在课堂上便盛赞周作人,对周的品德、学识等大加褒扬。然而,“倒马拥周”实际上另有含义———批调皮的男学生,欲“倒”北大当时公认的校花马珏( 马幼渔的女儿) ,而“拥”另一位后起佳丽周小姐。此事虽系误会但却反映了马幼渔先生谦虚、宽厚的处事风度。

马幼渔虽是谦谦君子,但却不善言谈。据他的学生讲,马先生口才不佳,因而讲课效果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昏昏欲睡。马幼渔与人谈天虽喜诙谐,但自己却不善畅谈,只是旁听微笑而已。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幼渔不过是一“好好先生”而已。“好好先生”有可取和不可取的两面,可取的是不伤人,不可取的是不办事。不办事而能多年充当系主任,这或许正是北大容忍精神的一种表现吧?

马幼渔是大家公认的“好好先生”,但你千万不要认为马幼渔和蔼便不会发脾气。事实上他的脾气是和他的学问成正比的。马幼渔很容易被激怒,在北大校内的评议会上遇见不合理的议论,尤其是一些“正人君子”的小花招,他总要大声叱咤,一点不留面子,与平常的态度判若两人。从这一点看来,马幼渔的宽厚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他律己极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超过限度,便要晴转多云,甚至是雷霆万钧了。例如,在他当北大国文系主任的时候,他家的一个年轻人报考北大。有一次,不知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那人在马幼渔面前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马先生听后勃然大怒,骂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

马幼渔先生的谦和之道绝非毫无原则,相反他是恪尽职守。学生张中行在与马先生接触日久之后,一改先前对老师的认识。他在《负暄琐话》中这样写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先生而已……日久天长,我们才明白,在校时期对马先生的认识其实不对。他通达,识大体,以忠恕之道待人,并非庸庸碌碌。”

马幼渔先生是一位具有传统士人风骨的知识分子。老先生爱国,在时局动乱之时闭门不出,不写字不读书不著文,以一种决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一次,一位北大学生李君请马幼渔先生写些字,留作纪念。马先生沉吟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叫我写什么我写什么,叫我写多少我写多少。”遗憾的是老先生没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就过世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好好先生”马幼渔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