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与王安石

张载与王安石

史飞翔

张载比王安石年长一岁,但却被王安石晚中举十五年。就人生经历而言,两人颇有相似之处,你比如:两人都是早年丧父,少孤自立,最终自成一家;两人都受过范仲淹的教化。按说此二人同朝为官,理应惺惺相惜,但实际上张载与王安石却相处不睦,以至于水火不容。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汴京(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任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张载中进士后,曾做过几任地方官,先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迁任著作佐郎,签书谓州军事判官公事等职。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晦叔)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神宗遂召见了张载,向他问以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听了非常满意,高兴地说:“你先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作些事,以后我还要重用你。”张载以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了解甚少,请求过上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

张载任崇文院校书时,正值王安石推行变法。当时张载曾写过一首《芭蕉》诗,以此来表达他对变法的态度。“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文集佚存·芭蕉》,《张载集》)张载在这首诗里一连用了七个新字,意在表明自己并非是躲在书斋中的儒生。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在朝中遭到司马光、程氏兄弟等人的极力反对,因此他内心十分想得到张载的支持。

一天,王安石特意找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吗?”张载回答道:“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张载这里引用了《孟子·梁惠王》中的一个典故。《孟子·梁惠王下》载:“孟子见齐宣王曰:为臣室,则必使王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张载这里用“教玉人琢玉”作比喻,表面上是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实际上是暗含了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满。据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记载,当时王安石征求张载对变法的态度时,张载的回答是:“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孰敢不尽!如教玉人追逐,则人亦故有不能”。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张载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一是说你王安石推行新法,天下之士都愿意听从:只要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你将大有为于朝廷。二是劝王安石在变法中要与人为善,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并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如果不是这样,强行推行新法,肯定有人会反对的。这几句话表明,张载虽与王安石同朝共事,但内心里始终坚持自己的思考、按自己的主张行事,不完全听从王安石。

张载对变法的这种态度使得王安石大为不满,心生忌恨的王安石自然要伺机打压张载。不久,张载的弟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结果被王安石连降三级,贬为湖北公安县令。张载见状,知道自己已不能与王安石同朝为官,长期下去,只怕自己也要遭到株连,于是毅然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回到眉县横渠镇专事讲学著书,直至终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张载与王安石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