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大红楼
文 / 金迎新
我曾在中学时代阅读过一本叫做《西行漫记》的书,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回忆了他年轻时在北京的经历,其中有半年时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他的月收入才8个大洋。当时的校长是蔡元培先生,图书馆馆长是李大钊教授,而介绍他来此处工作的杨昌济教授,就是杨开慧的父亲。就是在北京,毛泽东与杨开慧开始恋爱,并于1921年结婚。可以说,毛泽东是与北大有缘的人,所以他在成为共和国领袖后为北京大学题写了校名。而当年的北京大学,并不是在现在的燕园,里面也没有未名湖与博雅塔,而是在今天的五四大街29号约10000平方米的一个大院,这幢建筑的外表主要由红墙红瓦组成,因而又通称为北大红楼。由于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发起小组的所在地,理所当然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2019年年11月初的一个周末,我随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组织的一个活动项目,来到了北京大学红楼大院,这里已经不属于现在的北京大学范围,而是隶属于国家文物局管理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众所周知的“五四运动”,发生于一百年前的一九一九年,发源地就在北京大学红楼。可以说,没有五四运动,就可能没有中国共产党。所以,如今偌大的红楼,已不用于教学和办公用途,而是布置了一个名为“光辉起点”的展览,着重介绍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过。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一个大事件。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几个主要创始人,当时都在北大红楼工作或学习,最著名的当然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张国焘几位。他们的人生命运也是坎坷不平,只有毛泽东历经磨难,率领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政权,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当时,有谁能想到,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工作的这个湖南师范生,竟然能统兵百万,打败强大的国民政府军,创立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呢?
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也是不堪回首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必须了解这段深刻影响了我们国家进程的历史的。因而,在北大红楼开设这样的展览是最为恰当的,也吸引了无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初创时还是清代末期。到了民国初期,已经号称“ 中国最高学府 ”。红楼及其操场等附属地方,于1918年启用,是北京大学校部、文科教学部、图书馆所在地,整个建筑的平面工字形,东西宽100米,正楼南北进深14米,东西两翼楼南北进深各35米,楼高4层,还有地下室,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
当年红楼的地下室是印刷厂,一层是图书馆,二层是校长室及行政办公室,三、四楼是教室。非常可贵的是,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也在这里担任过教师,北大的校徽还是他设计的。与鲁迅同为浙江绍兴人的蔡元培先生在这里办公,他的职务是校长,由于他支持五四爱国运动,所以如今的红楼一层入口处,就是他的一尊半身塑像,作为对他的纪念。可以说,蔡校长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教育家,他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办学理念,至今令人怀念。
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李大钊教授在红楼创办了马克思学识研究会,却在1927年牺牲于军阀张作霖的绞刑架下。陈独秀教授在这里主编《新青年》杂志,后来却是在饥寒交迫中逝于四川江津。更可悲的是张国焘,从红楼出去后,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一代才俊,最后竟背叛革命,客死异国加拿大。
“世事沧桑,人际代谢。”中国已经从一百年前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在北大红楼走出的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领导下,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站在红楼操场上,环顾四周,举目瞭望,北京也已非同寻常,已经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并且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走进北大红楼,回顾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光辉历史,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篇章,无疑是我们当代现实的需要,更是一件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