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十二年的文化秀

高祖十二年的文化秀

● 吴光辉

在我看来,刘邦在高祖十二年返回他的故乡,公开发表他的一首诗歌作品,就是一个农民皇帝在他人生终极之际,倡导大力发展汉文化时的一次自我实践。
刘邦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即将来临,因此,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即汉高祖十二年里,一连做了几件大事:第一,彻底解决异姓王,分封刘氏宗族;第二,以天子的身份祭祀孔子;第三,一连公开发表了两首诗作;第四,安排身后之事。这四件大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巩固大汉皇权。也正因为此,这才有了他的衣锦还乡,这才有了那首举世闻名的《大风歌》。
在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特别是讨伐英布叛乱时身负伤重之后的这一天,刘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战国时期的沛县丰邑(注:丰邑后来从沛县辟出另设丰县)。
他命人在沛宫摆下几十桌酒宴,把过去的亲戚故老、狐朋狗党全部召集过来了,还挑选了沛中少儿120人。
开宴之前,刘邦十分动情发表了演讲。
他对沛县父兄说:“朕虽然建都关中,可在千秋万岁之后,朕的魂魄还是怀思故乡。朕自从做沛公开始,诛暴讨逆,终于取得了天下。因此,朕宣布以沛县作为朕的‘汤沐邑’,减免沛县百姓的所有徭役赋税!”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赐给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叫作汤沐邑,后来皇帝、皇后、公主等收取较少赋税的私邑也叫汤沐邑。自汉高祖刘邦之后,历代皇帝也常常赐皇后、公主汤沐邑。这些汤沐邑里的百姓全部减收赋税,免除徭役。
沛县父老一听减少和免除了自己的赋税和徭役,自然感恩戴德,全都伏地叩谢,山呼万岁。然后,刘邦宣布宴会开始,几十桌人全都端起了酒杯,一起敬起刘邦来,共同敬祝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整个宴会也就推向了高潮。
这一次刘邦皇帝回到故乡时,汉朝国内的对手已经被他一一平定了。然而,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自然明白,北方兴起的匈奴已经成为大汉帝国真正的对手,而这时汉朝著名的军事家都已一一离世,面对凶猛强悍的匈奴,汉朝此时竟然无法找出与之抗衡的人才。刘邦在年轻气盛的时候不会产生这样的忧虑,可如今他已经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了,眼看就要离世,把这样的国家留给自己年轻的儿子,他又怎能放心得下呢?当然,让他感到更大的忧愁是对继任皇位的刘盈的担心。此时的刘邦很想换掉这个太子,另立刘如意,可他又担心朝中大臣不同意,更担心虎视眈眈的吕后从中弄权。
此时,在平定英布时受了箭伤的刘邦,感受到了死神离自己已经不远了,他一边对自己身体担忧,一边更对自己身后之事担忧,可对于这些担忧他只能深深地埋藏于心底,全都不能对家乡百姓诉说。
正因为此,刘邦借着酒兴,挥袖长舞,慷慨伤怀,泪水潸然而下,便是流着老泪吟唱完他的诗作《大风歌》。
只见他拿着竹尺敲击起了乐器筑上的十三弦,十分苍凉地吟唱起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用沙哑的声音吟唱完毕,感慨伤怀,满脸是泪。
接着,为了扩大这首诗作的传播范围,他又让120名少年儿童,跟着自己一起学唱起来了: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就这样,刘邦老迈浑浊的嗓音和稚嫩无邪的童声混合在了一起,将他的《大风歌》演绎到了悲壮苍凉的极致。
《大风歌》虽然是刘邦得胜回朝时创作的,却是一曲胜利者的悲歌。
当然,就是这首悲歌使刘邦从一个地痞无赖、武夫、白丁皇帝,一下子变成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也一下子改变了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公众形象,使他的文化地位瞬息之间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可见,这是一场十分成功的文化秀。

从故乡沛县启程回京,路过山东的孔子故里,刘邦又举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大祭祀。
祭祀的现场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两侧排列着祭礼的八音乐器,笙、埙、鼓、牍、馨、钟、瑟、箫的乐师们全都抱着乐器立在一旁,祭台上供奉着豆、笾、镫、簋、爵、甒、勺、罍、铣、枓、禁、篚等祭器,所有的祭器里面全都盛满了各种祭品,祭台的前面还供奉着全猪、全牛、全羊三牲祭品。
祭典从夜半子时就已开始了,刘邦身穿玄色祭服,由司仪官引领着,身后跟着提着手罩、提炉、纱灯的太监。刘邦皇帝走到杏坛前双膝下跪磕了头,然后起身走进了祭堂,来到孔子的塑像前立着。
整个祭孔的程序都是由刘邦钦定,内容十分的繁琐。整个过程由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和送神六个部分组成,从头到尾需很长一段时间。
此时,刘邦的龙体已经处于病入膏肓的状态,可他仍然咬紧牙关将祭祀程序进行到底。
所谓迎神就是请出孔子的牌位,然后由刘邦主祭进香,并行三拜九叩大礼,同时乐奏昭平之章,歌词则是称颂孔子生前的丰功伟德。
一阵典雅悠扬的音乐过后,十几个童男便一齐唱起了颂歌:
“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接着,刘邦便下跪叩首,再行三跪九叩之礼,一直到乐止之时,迎神的程序才算完成了。
在整个祭祀过程中,所有八音乐器一齐演奏出金声玉振、古朴典雅的韶乐,吟唱着孔子德润天地、道贯华夏的颂歌,使祭祀的气氛变得格外的庄重肃穆。
接着就是初献、亚献、终献,这是整个祭孔活动中的主体部分。
刘邦把酒类、蔬菜、肉类、干鲜果品等祭品奉祀到孔子的塑像牌位前,乐器分别演奏宣平、秩平、叙平之曲。早有三十六名身穿蓝色长袍、头戴黑色平顶方角帽、脚上蹬着皂鞋的文武舞者开始舞动起来了,武生舞者在前,右手执剑,左手执盾;文生舞者居后,右手执羽,左手执笔。他们在八音齐备的乐器伴奏之中,跳起了祭孔的乐舞。
送神是祭孔礼仪的最后一部分,需要乐奏德平之章。
祭孔的六个乐章高度评价了孔子伟大的一生,歌颂了他那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
刘邦的脸色已经是十分的难看了,龙体许多部位都感到隐隐作疼,可还是坚持到整个祭孔活动的结束,他的脸上始终表现出无比虔诚的神情。
据《史记》记载:“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孔子。”《汉书》也言:“汉十二年十一月,刘邦行自淮南还。过鲁,以大牢祠孔子。”大牢即太牢,在当时这是一种最高规格的祭品,表现出刘邦当时祭孔时的心情是何等的虔诚。
刘邦当年起兵反秦,平复魏地,入关灭秦,夺取关中,还定三秦,彭城和垓下之战,对战匈奴,以及铲除异姓诸王,全都是以武力平定天下。可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居然一下子变成了尊儒敬文的诗人,还有意识地将自己打造成了汉文化的奠基者,难道不是刘邦给自己创造的又一个人生传奇?
智慧之极的刘邦这时明白,在统一中国之后,自己要想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只有依靠文化的力量。因此,他先后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百姓,凝聚了人心,也促进了汉文化的形成。就这样,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亲临鲁地曲阜祭孔的皇帝。
刘邦的这场盛大的文化秀,开了帝王祭孔之先河。

回到长安之后的一个清晨,刘邦硬撑着病体,头戴皇冠,身穿龙袍,故作镇静地端坐在龙位之上,用浑浊的目光看着下面整整齐齐站立着的文武大臣,只见他们全都穿着汉代大臣的朝服玄端,宽袖大袍,每个人全都在胸前举着一块笏板,上面写着各自要向自己奏请汇报的内容,所有人的脸上全都显得异常的严肃。
刘邦皇帝上朝的这个地方叫作未央宫正殿宣室,是汉高祖七年由丞相萧何主持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所谓未央,是一个吉语,意思是没有任何灾难,没有任何殃祸,含有平安、长寿、长生之意。
这座未央宫高大巍峨,富丽堂皇,前殿长达五十丈,宽达十五丈,高达三十五丈。宫内除了正殿宣室而外,还有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等殿阁。温室殿则是刘邦皇帝的寢宫,位于承明殿之北。
整个皇宫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异常威严。
这天上朝,在天亮之前,执行礼仪就已领着诸侯大臣们按级别先后进入宣室殿,殿门外的院子里排列着保卫皇宫的御林军。这时礼仪官高喊了一声“趋”,正殿下面的丞相、侍郎等文官们就站到了台阶下的东侧,诸侯、将军们则依次站立在了台阶下的西侧。最后,刘邦皇帝的龙辇才从后宫温室殿缓缓而来,随行的太监们手举着龙旗跟随其后,大太监用尖溜溜的声音高喊了一声“皇上驾到!”站立在宫殿里的所有人全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
在群臣一齐行礼之后,刘邦皇帝心满意足地想:“这样的朝会,我确实体会到了作为皇帝的尊贵。”然而,他又想到自己的龙体欠安,将不久于人世,一股忧愁又涌上心来了。
刘邦抬眼在殿下的文官队伍里寻找叔孙通,便下旨让叔孙通上前议事。
只见那个年迈儒生叔孙通颤颤微微地走上前来,跪伏在刘邦的脚下,等待着刘邦给自己下达圣旨。
这个叔孙通是个西汉大儒,几年前因为主持制定了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制度而被刘邦破格晋升为太常,后来又提拔为太子太傅。
刘邦提拔叔孙通当时对整个西汉王朝震动很大,重用一个对于西汉王朝的建立毫无战功的一介文人,使许多人全都感到大惑不解。刘邦一贯鄙视儒生文人,现在人至将死,怎么会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尊儒敬文起来了?
确实,在历代皇帝中,刘邦是文化学历算是最低的一个。他出身于社会底层,世代文盲,过去以“生不读书”为荣,还养成了一身痞子恶习,喜欢粗来粗去的市井作风,游手好闲惯了,好酒色,性格粗野,行为放荡,任泗水亭亭长的时候,“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当年还骂儒生为“竖儒”、“腐儒”,并且拿儒生的帽子当便盆。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
然而,在取得天下之后,刘邦看到在朝会上大臣们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击柱,似乎没有人将自己放在眼里。这种情形被“汉家儒宗”叔孙通看到了,便对刘邦提出:“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池,却可以帮你守住天下。”于是,叔孙通到曲阜找了三十多个儒生回到了长安,一起制定了一套汉代朝廷上的实用礼仪。叔孙通让群臣当堂演练,果然满朝秩序井然,尊卑分明。自此,刘邦对叔孙通十分倚重。
这个时候,刘邦将叔孙通叫到面前对他说:“朕以为储君乃一国之本,如把大汉江山交给一个不称职之人,那将是天下之灾,秦始皇前车之鉴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故朕想废太子而改立,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刘邦将这一想法对大臣们一提,让他料想不到的是,整个宣室殿里响起了一片反对的声音,太傅叔孙通以不合礼仪进行劝阻,御史大夫周昌更是激动地说道:“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刘邦见大家言辞激烈,只得暂且作罢。
就这样,在高祖十二年,刘邦欲废太子刘盈,经过叔孙通、周昌等文臣武将,以不合儒家礼教为理由进行劝阻,刘邦居然一反鲁莽粗俗之风,十分文雅地听从了这些儒生的意见。
这就是刘邦最后一次上朝的情景,也算是他在朝堂之上作的一次文化秀。

刘邦在他的寢宫温室殿里睡了大半天,一直到傍晚才缓过劲来,用了一点儿御膳,然后就斜躺在龙床上,心里若有所思,良久,老眼里居然溢出了泪花,最后命他的爱妃戚夫人跳起了楚舞。
戚夫人知道皇上这些日子一直心事重重,龙体又有重病,担心他将不久于人世,便总是催促他废立太子,这时听他命自己跳楚舞,也就满脸愁容地在温室殿里舞动起来了。
只见她穿着一件半遮半露的艳丽长裙,熏沐着沁人心肺的名贵香料,手执一根灿烂夺目的彩色雉羽,合着徐疾有致的鼓点载歌载舞起来。
刘邦看她的舞姿简直就是体如游凤,云转飘逸,长袖似霓。她那腰肢扭动婀娜多姿,舞拂长袖飘逸如仙,眼神回眸顾盼流情。她那长袖飘舞更是出神入化,撩袖甩袖忽如烟起,扬袖拖袖忽如虹飞。
这位戚夫人长相貌美,玉体颀长,是西汉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她还擅长瑟筑等乐器,能歌善舞。她生有一子刘如意,仗着刘邦的恩宠,一直想谋取太子之位,经常要刘邦改立太子。然而,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遭到了朝庭儒生们的一致反对。对此,《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道:“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刘邦终于十分无奈地对戚夫人说:“我想更换太子,可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难以更换了。”戚夫人听后哭泣起来,刘邦也流着眼泪,应着戚夫人的歌舞,一边击打着筑的十三弦,一边沙哑地唱起了楚歌。
他们全都明白更换太子不成的后果意味着什么,也就全都忧伤之极,四目相对,唏嘘不已,最后一个跳起楚舞,一个唱起了楚歌。
他们这一歌一舞酝酿出了一种缠绵悱恻、凄清婉转的悲惨气氛,刘邦唱出了他的《鸿鹄歌》,发表了他临死之前的另一首诗作: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这首诗是用泪水吟诵出来的,一连唱了几遍,戚夫人早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
这首《鸿鹄歌》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太子刘盈就像羽翼丰满的鸿鹄,即将一飞冲天,也表明刘邦对换立太子的无能为力,显露出刘邦既兴奋又无奈的复杂心态。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时,刘邦又一次吟诵他的《鸿鹄歌》。
刘邦病重之后自知大限不远,不得不将这一结果告诉了戚夫人,也就唱出了这首忧心忡忡、情意绵绵的悲歌。
也就是在吟诵这曲悲歌之后不久,刘邦在万般无奈之中死去。
对此,《史记·高祖本纪》这样记载道:“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
刘邦驾崩之后,太子刘盈继位,为汉孝惠帝。戚夫人母子果然遭受到吕后的严酷报复,刘如意被下药毒死,戚夫人被肢解成了人彘而亡。
从此,这首《鸿鹄歌》作为刘邦临死之前的又一次文化秀,将他和戚夫人的爱情悲剧流传千古。
只是让刘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一心想保全的大汉皇权只延续了几百年就灭亡了,而由他开启的大一统汉文化却传承了两千年,延绵不绝。

作家简介:吴光辉,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协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读者》杂志签约作家、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高祖十二年的文化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