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王朝的牧歌
文 / 陆相华
一千多年以前,阳光曾经在中国的北方照耀着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他们呼啸而来,威风八面,空气中到处都震荡着一个响亮而美丽的名字——契丹。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即坚固之意。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强族,从公元4世纪兴起到13世纪灭亡,共存在了近千年。契丹原来是鲜卑族的一支系,在辽西过着游牧生活,唐贞观年间归附唐朝,唐末蕃镇割据,耶律阿保机于916年称帝,建立了“契丹国”,947年,建国号“大辽”,983年改国号“大契丹国”,1066年,又恢复大辽国号。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北部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契丹王朝在中国延续存在了200多年。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许多西方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无闻中国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国。”于是,契丹成了中国的代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
泱泱华夏,灿若星汉。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创造了中华文明。然而,在56个民族的族谱中,却没有出现契丹的名字。契丹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民族到底源于何处,又创造了哪些独特的文明呢?
沿着那条古老的西拉木伦河溯流而上,来到茫茫的草原上,看见那些遍地随风摇曳的花朵,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青牛白马”的美丽传说。相传古时候,一位如花似玉的仙女驾着青牛车顺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东,一位英俊潇洒的神人骑着白马沿土河(今老哈河)而北,二人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一见钟情,并结为夫妻,他(她)们就是契丹人的始祖。他们后来有了八个儿子,子孙分为八个部落,成为契丹民族的主体,即契丹八部。
美丽的文字,是民族的瑰宝。契丹文是辽代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契丹文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大字和小字都没有完全解读出来,小字的研究比大字更加充分。《夷坚志》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文。至有一字用两三字。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契丹字有两种,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五代会要》卷29载:“汉人陷蕃者,以隶书之半就加增减”制成了契丹大字。由于契丹语词大多是多音节词,因此契丹大字的每个字也必须表示多音节。《辽史·皇子表》载,“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契丹小字和契丹大字不同,也是以汉字笔画和汉字的基本部件改制而成,不同的是契丹小字是单音节字,是表音字而不再是表意字,几个契丹小字组成一个词,这就比较符合契丹语言的要求。
作为横亘丝绸之路的北方大国,契丹族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过重要贡献。《五代会要》卷二十九说:“契丹本无文字,惟刻木为信。”《辽史》“兵卫志”上也说:“刻木为信,政令大行。”辽朝文人既用契丹语言文字创作,也大量用汉语文写作。他们的作品有诗、词、歌、赋、文、章奏、书简等各种体裁。契丹的诗词既有气势磅礴之句,也有清新优美之词。辽兴宗也善为诗文,1050年宋使赵概至辽,辽兴宗于席上请概赋《信誓如山河诗》。在辽朝诸帝中,辽道宗文学修养最高,善诗赋,作品清新雅丽,意境深远。有《题李俨黄菊赋》。宗室东丹王耶律倍有《乐田园诗》、《海上诗》。耶律国留、耶律资宗、耶律昭兄弟三人皆善属文、工辞章,耶律国留有《兔赋》、《寤寐歌》;耶律资宗出使高丽被留期间,“每怀君亲,辄有著述”,后编为《西亭集》;耶律昭因事被流放西北部,致书招讨使萧挞凛,陈安边之策,词旨皆可称。
契丹画家善画草原风光和骑射人物,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著名画家胡瑰、胡虔父子和东丹王耶律倍所画多入宋内府,被誉为“神品”。耶律倍“多写贵人酋长,至于袖戈挟弹,牵黄臂苍,服用皆缦胡之缨,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国衣冠”;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他的作品甚为五代人所喜,甚至争相购买。流传至今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射骑图》和流传到美国的《人骑图》、《射鹿图》。胡瑰所画“穹庐部落、帐幕旗旆、弧矢鞍鞯,或随水草放牧,或驰逐弋猎,而又胡天惨冽,沙碛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景趣,信当时之神巧,绝代之精技欤”。他画契丹人马,“用狼毫制笔,疏渲鬃尾,细密有力。至于穹庐什物,各尽其妙”。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卓歇图》,流传到海外的《出猎图》、《回猎图》,也有人列为他的画作。
佛教对契丹宗教文化的影响最大,佛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契丹建国后的国教。契丹各代君王无一不推崇佛教,全国各地所建寺院佛塔不计其数。契丹民族信仰有木叶山崇拜、天地崇拜与拜日神、拜山神等。木叶山崇拜源自契丹始祖出现与契丹八部兴起的传说,带有萨满教的文化背景。辽道宗曾以诗赞誉法均:“行高峰顶松千尺,戒净天心月一轮。”从山西应县木塔佛像中发现的丹藏、佛经及佛画,河北丰润天宝寺塔发现的佛经,内蒙古巴林右旗释迦佛舍利塔中发现的佛经,堪称佛教艺术瑰宝。辽朝完成以《大般若经》为首的主要佛教石刻,于辽兴宗时期出版的《契丹大藏经》,其地位仅次于宋朝宋太祖时期开版《蜀版大藏经》,在佛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道教和道家思想对契丹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辽初道士刘海蝉著有《还丹破迷歌》和《还金篇》,耶律倍译有《阴符经》,辽圣宗时于阗张文宝曾进《内丹书》,寺公大师的《醉义歌》中也杂有道教思想。
契丹瓷器是在契丹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北方系统的瓷器技法而烧制的,在五代和北宋时期南北诸窑的产品中独树一帜。其中,具有契丹族传统工艺的仿皮囊式鸡冠壶可谓辽瓷中的典型器物。鸡冠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此外,如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的三彩摩羯壶、“官”字款镶金口白瓷盘、绿釉刻花凤首瓶等瓷器,皆为辽瓷中的佳品。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松山区发现了松州窑,又称“缸瓦窑”,这是辽金两代的官窑址,被誉为草原瓷都。契丹族的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土文化与内地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交融。
《辽史》中有记载,其演奏乐器有: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枝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与拍板等。散乐由12人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乐队呈两排,前排第三人下,有一低矮的舞蹈者,随着节拍翩翩起舞。辽朝的医药久负盛名,辽朝医生直鲁古(915年-1005年)撰有《脉诀》与《针灸书》,其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实践中。文惟简所著的《虏廷事实》《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等文献都记载契丹人用香药、盐、矾等保存尸体的方法。1981年在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辽墓中发现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干尸。1971年在河北省宣化辽墓发现的彩绘星图绘有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1989年在宣化辽墓又发现两幅星图,除与前图略同外,并有十二生肖,均作人形,从中可以得知辽朝天文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畋鱼以食、皮毛以衣、马逐水草、人仰湩酪”。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但其管理体制却是“因俗而治”,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朝的法律,因俗而治,各地使用不同法律,这反映汉人地位的提升。契丹王朝建立之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自觉地把契丹列为中华民族之一员,他崇拜汉高祖刘邦,也推崇汉相萧何,因此规定皇族皆姓刘,后族皆姓萧。阿保机也非常崇拜孔子,把孔子的文化思想奉为国教,当做本民族的教义。他下诏在皇都建孔庙,并由皇太子负责春秋祭祀。不仅如此,当初建皇都,也是请汉人建筑专家康默记主持建设的。辽太祖金簇一箭,一座工程浩大的皇都“百日而讫事”。后来辽太祖在征战渤海国途中病逝,康默记又奉命营建太祖陵墓。契丹国的政治中心和皇家陵墓都交给汉人专家去做,足见太祖心中深深的汉文化情结。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个曾经强大的民族,已随风而逝,就像眼前这条西拉木伦河,不知在草原上流淌了多少岁月,它虽然孕育了一个曾经非常强盛的民族,孕育了非常灿烂的契丹文化,它仍然缓缓地流淌。而契丹王朝正如那只苍凉古老的箫鼓羌笛奏成的牧歌,又在朔风中悠悠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