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观后感 ,我们的故事本不相同

最近在读梁晓声的《人世间》。相对于电视剧,我还是更喜欢读书。

一个是书读起来节奏可以由自己把握,高兴了多读一段,累了就少读两句,完全随心所欲。一个是文字的想象空间更大,你可以自行脑补符合自己审美观的主角形象,甚至在读到某些精彩的内容时,可以以自己对主角的理解,去想象那些剧情的进展——它们往往跟电视剧里是不一样的。

嗯,当我写到这里,我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些什么了。

可能我跟电视剧缺少共鸣性情感体验,但是读书却可以令我自由发挥,去主动实现那些情感性共鸣。

那么核心问题就浮现了:

到底为什么我观看那些具体的音画难以获得共鸣体验,而通过想象却更容易呢?

恭喜您,抢答顺利。通常的可能性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早年生活经验中,我通过眼睛、耳朵观察到的足以引起我理解、共鸣的体验太少,所以我没有建立起通过视觉感受非常敏锐地捕捉那些情感体验的感官程序。

或者说,那样的体验带给我的愉悦太少了,不足以与幻想所得相比。

所以……

哦,别担心,别担心。今天我不会再顺便讲“所以教育孩子也是如此”了。至少短时间内,我不想再做一个宣教者了,我想,更多地去谈谈那些具体的感受,或者情感。

为什么呢?

因为满世界都是宣教者啊!各种领域、各种形式、各种话题,都有数不尽的老师们在苦口婆心地讲啊讲。假如我们真的想去获得科普或者方法,那我们有的是方法搜索到无穷无尽的教科资料。

而我呢,左思右想,自己既没有讲课的癖好,又没有讲课的必要。有的,只是对体验和感受的过度关注,那还不如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胡说八道好了。

好在也总有跟我兴趣相投的人们,愿意看我天马行空地乱写乱画。

这几天我感冒了,虽然有书安慰,但身体总归是不好受的。

消停了一些时日的鼻炎似乎有卷土重来的迹象,反正鼻子是不能顺利通气了,兼之那种脑袋里面某个核心的部位被泡发一样的胀痛感觉,脑子又开始乱嗡嗡的,叫人情绪也好不起来。

嗓子发出的声音也听起来怪怪的——你说这个怪也是真怪,自己听自己发出的声音简直是判若两人,问张先生也说听起来明显不同,但是用喜马拉雅录制读书音频时,却奇迹般听不出什么异常来。

所以我得出一个推论:除非是以特别的方式去判断,通常一个人很难敏锐地发觉另一个人是否处于不舒服状态。

当然了,你那些什么胀痛啊、混乱啊,统统只能在自己内部悄悄地抗争。

你看,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总是容易为这样的事而感到委屈:我都明明已经虚弱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别人还是不肯体谅我的难处,仍旧要我做那超负荷的工作或者家务?

他们真的体察不到嘛!

并不是他们不爱你。肯定也不是因为你不好,所以让他们不愿爱你。而是他们,真的没发觉。

这一点上,二Q的示范做得特别好。他绝不会将爱与不爱,跟对待一个人的态度混为一谈。

他很真诚地说,“妈妈,我好爱你啊!”

同时,他也特别真实地将我赶出房间,说“你走吧!等你感冒好了再来!”

既爱,又嫌弃。

还那么和谐,真是知行合一。

对我来说要做到这样就困难多了。

想想罢!当我说,“亲爱的,妈妈也好爱你啊”的时候,我心里总难免想到他对我所施予的那些折磨和摧残。而当我对他横眉冷对的时候,又往往过于担忧他那单纯的心灵是否能够承受得住那样的严厉。

我们这些所谓大人呀,就总是无法活在此时此刻。

要么总想着过去,要么总担心未来。

陷在过去就容易抑郁,恐惧未来就容易焦虑——一会儿忧伤过去、一会儿担忧未来,就容易变成双相情感障碍。

孩子们就不。他们天生就活在当下,既不纠缠过去,也不忧虑未来。

想什么呢,怕什么呢——反正有大人在做那样的事了。

但是我们大人可不这么想。实话告诉你,我看着大D打小儿就一副不知愁滋味的样子,我心里面可着急了。这傻孩子天塌下来不知道着急、今天的倒霉事儿晚上还没上床就忘了,这么个“不知不觉”的样子,将来能够在社会上存活嘛?

这就是我为大D操了十几年的老母心。

不过现实证明,我只不过是白焦虑了十几年而已。这十年来大D并没有因为我的谆谆教导就学会了焦虑未来和忧郁过往,人家仍是我行我素地活在他当下的世界里,还挺快乐的。

当然也有烦恼。不过也都用他的世界逻辑解决掉了。

我呢,无非就是作为画外音,经常在人家的电视剧里面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想法,并不对剧中的主人翁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所以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大D的人生剧本就是一个不慌不忙、按照他自己的节奏演绎的故事,画外音只能配合他的节奏画龙点睛,并不能改写什么。

我嘛,还是去看我的书,养我的病,幻想我自己的电视剧罢!

文字:原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人世间》观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