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背后

这两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了更加贴合文本,上课前我采访了宸宇同学的父亲。

作为一个曾经学过这篇课文,现在又是一名初中生的父亲,我想他的感受应该最能贴近孩子们。

也许确实是有共鸣吧,宸宇爸爸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文,真挚地表达,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作为上课的导入部分,我放了宸宇爸爸文章的前半部分。恰巧又从之前的文章里找到了父子两人的背影照片,课堂上我请宸宇同学为大家朗读。

接着走进文本,孩子们的共情能力比我想象中更强。虽然这篇文章距离他们年代是有些久远,但孩子们还是能从父亲艰难攀爬月台为作者买橘子的细节中,感受到父爱的深沉。

一来宸宇爸爸文章确实写的好,二来也算是为了前后呼应,课堂小结部分,我选用宸宇爸爸文章的后半部分。

孩子们正值青春期,对宸宇爸爸这段叛逆经历的描写很有共鸣,听的格外认真。

感动之余,还啧啧称赞宸宇爸爸的文笔,孩子们热烈的掌声,请宸宇爸爸隔空收下。

年少读不懂《背影》,读懂已不再年少。

不仅是深沉而含蓄的父爱,很多情感都一样,唯有经历岁月山河,才能接受和解,愿意与往事握手言和,愿意承认所有的经历都是礼物,是过往的所有丰富了自己的生命。

小时候学《背影》的我,一如现在的孩子们,尚不大能理解那些隐藏在文字里情思。后来读《荷塘月色》,只觉得那一池子荷韵飘香,穿过岁月,隔着文字,一直萦绕于心。

在朱自清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独独喜欢那段描写冬天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豆腐的情景:

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不是正餐,只是闲时吃着玩,因为冬天晚上冷,父亲便安排大家这样吃,可以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每到天冷,我都会想起这段文字,热气氤氲中,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少年事。

开始,每一位父亲也都曾意气风发,每一个少年也都曾梦想过仗剑走天涯。

后来,夜深忽梦少年事,竟也是不思量,自难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背影》的背后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