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好的》这本书之前也翻过,直到在积极心理学的课堂上再次被老师推荐,又一次翻开这本书,读来书中的很多观点依然很受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罗伊·鲍迈斯特,专注于意志力、自我实现、归属感等方面的研究。其写作的《”坏“比”好“更强大》,已经成为该领域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约翰·蒂尔尼,是《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是《会好的》,但是却用了大量笔墨写了负面效应。即从爱情、工作、生活,再到国际关系,人类存在一个倾向——放大“坏”的影响,削弱“好”的影响。这被心理学家称为“负面效应”,也称之为负面偏差,还被称之为负面主导。
比如抑郁的人一味关注自己的弱点和失败,忽视自己的长处,并将成功视为侥幸。他们常常将一次挫折就解读为致命错误,并想象它会导致最糟的结果,甚至会放大这种糟糕。
研究证明“坏”的确比“好”更强大,比如父母对孩子的一次忽视就能导致持续好几十年的焦虑和心理治疗,但鲜少有人会用整个成年期来回味某一天某地经历的美妙时刻。
坏事的威力一般至少为好事的三倍,这就意味着,要使“好”压倒“坏”,正面比率应至少达到3∶1,当然略高一点更好。因此心理学家建议要抵消一件坏事,需要有四件好事。
遇到坏事时,不要过度解读,试着把失去的与你已经得到的做一番比较,看看孰轻孰重,看看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当另一半让你失望时,先不要急于往最坏的地方去想,不如先逼着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或者采用第三方更为客观的视角去思考。
所谓感同身受,不过是当你做错事时,便也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一个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小错会对你的另一半、家人或上司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所以,如果我们能是事先了解“坏”,也就能更好地感受“好”。
《会好的》一书中说,通过认识负面效应和克服本能反应,我们可以打破有害模式,更加有效地思考未来,并发掘负面偏差带来的巨大益处。坏运气、坏消息和坏情绪能够产生强大激励(事实上,这是一种最强大的激励),使我们更坚强、更聪明、更善良。“坏”能够派上绝佳的用场,但前提是,我们要用理性的头脑来理解“坏”的非理性影响。战胜“坏”需要智慧和努力,尤其是在放大“坏”之威力的数字世界中。
所有热爱积极心理学的人也许都坚信乐观是可以习得的,所以好和坏也都是相对的,如果你心存疑问,读书吧,书中也许没有你想要的答案,但一定能给到你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