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父母》的作者是日本顶级心理大师河合隼雄,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解答父母们48个关于养育孩子的困惑。简单好读,值得一读!
01 明明现在条件更好了,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因为大家都忘记用心了。
02 孩子的养育不尽如人意,是母子关系导致的吗?
只是知道原因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当孩子出了问题时,整个家族也就到了必须跨越难关的时候了。)
03 我能顺利地把孩子养好吗?一想到这个问题就十分不安,怎么办?
到底什么样的育儿方式好,其实我也不知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养育就好。)
04 为什么我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唠叨呢?
这说明父亲溜号了,并没做“父亲”。
05 好害怕做了“母亲”之后,我就不是“我”了,怎么办?
如何兼顾二者,正是一个人的个性所在。(对于孩子来说,与母亲的联结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动物般的本能,是存在于意识之前的更深层的需要。如果没能充分体验这种感觉,之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06 对孩子来说,现在的不良诱惑太多了。我该怎么应对呢?
最重要的是培养能抵制诱惑的人。(物质丰富后,还需要同等丰富的心灵与之抗衡。)
07对婴儿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母子一体性”“被保护着”的感觉。(对于孩子来说,母亲真的意味着整个世界。)
08 很讨厌养孩子怎么办?
先找个人,好好地倾诉一下这种心情吧。
09 为什么我觉得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觉得我没做什么?
父母太偷懒,没有磨练自己为人父母的直觉。
10为什么我总是烦躁不安,总忍不住责骂孩子?
父母太焦虑了,或是对孩子的期待太高。(父母满脑子都在想着自己期待的标准,自然就看不见孩子本来的样子了。)
11 总忍不住唠叨孩子“快点”、“不行”,怎么办?
在出手干预或者张口之前,先等上五秒钟。
12 孩子做的事总是不如我意,是教育方法不对吗?
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不可能尽如父母心意。(其实不如意的事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事,或者应该说,没有比不如意的事更好的东西了。这才是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能够长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13 当孩子不听话时,总忍不住想揍他,怎么办?
重要的是努力避免形成只有母亲与孩子的封闭关系。
14 孩子经常发呆,我好担心啊,怎么办?
看起来在发呆的时候,也是孩子的心灵在成长的时候。(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成长起来的。)
15当孩子出现“压力”信号时,我该怎么办呢?
比平时更宽容地对待,默默地关怀孩子就可以了。(当孩子感受到父母都比以前更关注、更在意自己了,孩子就会发生变化。)
16孩子特别爱撒娇,他以后能自立吗?
只要让孩子尽情撒娇,之后自然会自立的。(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成年人自己也是被疗愈的。)
17什么时候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比较好呢?
不需要特意去说,孩子会自己发觉的。
18 该怎么跟孩子谈死亡呢?
也只能说说自己的想法了吧。
19学前教育对孩子究竟是好,还是坏?
学前时期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自由自在地玩耍。(让孩子亲身体验各种各样地的情感、悲伤、痛苦、愤怒、欢喜等非常重要。)
20都说“表扬孩子很重要”,可我不擅长,怎么办?
试着说出自家孩子的五个优点吧?
21为什么孩子十岁了,又变得不愿意一个人睡觉了呢?
自立总是伴随着不安的,孩子是在确认父母还是不是自己的后盾。(孩子的成长是呈“之”字形的,往上走走又上去,往上走走又下去,不会永远是一个趋势。)
22为什么孩子到了四年级,画的画变得乏味起来了?
是“自我”觉醒,尝试模仿成年人的时期。(孩子意识到“自我”,正是十岁左右。)
23为什么孩子想养动物呢?
因为比起父母,动物的生活方式更自由。
24什么时候让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比较好?
用“我家的宪法”来决定孩子几岁有自己的房间。(要制定各自家庭的宪法,跟孩子商量着进行家庭革命。)
——整理自《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有界限的爱,无条件地接纳、理解、鼓励和爱,永远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课题。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关系排在一切的前面,人类的情感在互动中不断紧密。
我们可以紧紧相拥在一起,以这世间最亲密的关系而存在;我们也可以坦然面对分离,因为懂得,所以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