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是这样的

学了生涯之后,思想上对于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才真正的重视。说到探索自我,这是很多家长、班主任甚至孩子自己都颇为迷茫的事情。

“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孩子表示很无力。

“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实在不知道他喜欢啥?”家长、老师表示很无奈。

之前对于探索自我这个问题,我更多的还在心流的体验上面。然而在5月4日,朱红老师两个小时的生涯导师课上,朱老师从逻辑构建到落地操作,以课例(“我的成长故事”)的形式系统分享了关于自我部分的探索方法。

角色榜样与自我构建:

第一、角色榜样。

1.你小时候最敬佩的人是谁?

名人?父母?身边的人?文学作品人物?动物形象……

2.讲述他们的故事。

3.敬佩他们哪些品质、性格?

4.你和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你和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5.再写出三个榜样,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青春期的孩子,榜样的引领对其影响特别重要。引导孩子梳理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构建自我成长所需的美好特质。

第二、你的兴趣?

你喜欢的杂志、电视节目、经常浏览的网站的内容是什么?

把上述列出来,发掘出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找到你的兴趣。

特别认同朱老师的观点,体会日常生活中,花时间更多的事情,以及在做这些事情时的感受。

这一部分我自己很有体会,比如上学时我喜欢读《三联周刊》、《看天下》;豆瓣、知乎都是我以前经常浏览的网页。看《圆桌派》、《锵锵三人行》、《奇葩说》、《脱口秀大会》以及陈丹青的《局部》等偏爱语言类节目。日常生活中,读书和电影,时间占比还是挺大的。

这样一梳理,虽然算不得文艺青年,但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字爱好者,尤其在码字中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

第三、霍兰德兴趣理论:工作世界地图

日常我们感兴趣的事情、职业、专业,都可以根据涉及的任务特点分为四类:人群和事物;数据和观念。

数据:包括事实、记录、文件、数字、计算、商业过程、系统性程序。数据性任务不是与人直接打交道的任务,而是通过人来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通过组织传达事实、指令、产品等。常见职业有销售代理、会计、文秘、档案管理、空中交通管制等。

观念:包括抽象概念、理论、知识、洞察力等,主要用文字、方程式、音乐、美术等形式,来更有创意地表达或做事。比如学者、艺术家、技术研究人员。

人群:包括帮助、照顾、服务人群。人群任务主要是人际间的任务,如护士、教育、咨询、服务、娱乐。常见职业有教师、记者、管理者等。

明确了以上信息,那么你所感兴趣的职业,以及能从中获得快乐的兴趣体验,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与“人”有关还是与“事物”有关?与“数据”有关还是与“创意”有关?

工具——兴趣坐标。

1.请分析你感兴趣的工作或专业,适合落在这个坐标中哪个位置。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记出来。

2.请分析各项你的“乐在其中”兴趣的特征,也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记出来。

3.标记出来的点是分散的,还是比较集中?和老师、同学家长讨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未来的生涯规划意味着什么?

作为家长、老师,也可以分析自己现在的工作,在哪个象限;再看看自己的兴趣,在哪个象限。

对自己兴趣的觉察和探索,是帮助孩子探索自我生涯规划的开始。认识自我,不仅是接纳自己的优点,规避自己的不足,更要明晰自己的兴趣,即从事这件事时,产生的心流、兴奋感、成就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不是他人总结出来的,而是源自对自我生命的解答。抽象的生命意义,需要生命故事这一载体。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去建构自我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是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探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原来“我”是这样的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