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孩子》读书笔记 -不被忽视,从好好说话开始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相信父母的鼓励?小时候懂事可爱,为什么到了青春期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为什么父母不经意间的举动,不夸张讲,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晚上和家有青春期的父母聊天,回来又翻了这本《被忽视的父母》,分享书中的一段对话,希望能帮到常常陷入尬聊的你。

孩子在学校顶撞老师,被批评,心里有些情绪,回家跟父母吐槽吐槽,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我们一起看看书中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

母亲:“罗洛老师没有意识到你感到丢脸,因为她竟然会以为你会蠢到用铅笔扎到你自己的眼睛。但是当老师叫你停止做什么的时候,原因并不重要。你需要停下来。”

扎克:“我知道!我想告诉她这个的,但她不听!”

母亲:“是,我知道别人不让你说话,你会多沮丧。罗洛老师并不知道你哥哥、姐姐最近不听你说话的事啊。”

母亲的理解让扎克放松了一点儿:“就是说啊,她弄得我这么沮丧,还拿走了我的铅笔。”

母亲:“你一定很难受。但你想想,罗洛老师的班级人数非常多,她肯定没办法像我们这样交谈啊。在学校呢,任何成年人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点很重要。你能试着做到不顶嘴吗,扎克?”

扎克:“好,妈妈。”

母亲:“真棒!如果你按罗洛老师的要求去做的话,你永远不会有麻烦的。如果你觉得不公平,你可以回家之后跟我们抱怨。这完全可以。但是作为一个学生,尊敬就意味着配合你老师的要求。”

我们再一起看看,这位母亲是如何做到共情呢?

首先,她没有简单地做出评判,而是让儿子说一下事情的原委,这样就建立了与儿子的情感连接。

然后,仔细倾听,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接着,她表示了共情并接纳儿子的感受。

随后,再次明确说出使得儿子对老师表现出无礼的情绪,也正是这种无礼让他的老师觉得他不尊重师长。(“是,我知道别人不让你说话,你会多沮丧。”)

儿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理解,自己也用了这个词。(“就是说啊,她弄得我这么沮丧,还拿走了我的铅笔。”)

在整个对话中,她表示和儿子的老师对儿子的行为有着不同的看法,向儿子表示理解,与他感同身受。

然而,妈妈的共情并不等于是纵容,所以妈妈温和而坚定地再次强调,“在学校,任何成年人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点很重要”。

最后,再次教育儿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为今后管教他争强好胜的天性做好准备,进行发问,“你能试着做到不顶嘴吗,扎克?”

当孩子犯错时,沟通、共情可以帮助我们与孩子建立情感上的联结。但是事情到这里并未结束,而是要给出孩子明确的是非判断,以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该如何规避此类错误。

见到更多因为孩子而陷入无助的父母,也便愈发地感受到何谓软肋和盔甲。

在改变的道路上,任何时候都不晚,更何况事关孩子的成长?

我们努力改进家庭教育,不是为了成为完美父母,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不被忽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被忽视的孩子》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