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哭了,妈妈就抱抱你!”
“下次考到90分,就把手机还你。”
……
可能有父母要讲了,孩子还小,没有判断力,哪能任由孩子胡来?
是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当然要讲规则。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应该是无条件的。即使孩子因为自己的原因,成绩考的一塌糊涂,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这是一定的。但是前提条件是要跟孩子共情,建立情感上的联结。
父母可以肢体、动作,语言等行为告诉孩子,虽然爸爸妈妈很在意你的成绩,但是更在意我们之间的感情,而不是他的行为或成绩。因为改变孩子行为的第一步,是要先和孩子建立稳固的关系。越是问题比较多,比较叛逆的孩子,父母恰恰要先稳下来,先从心理上抓住眼前这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中说,当我们对孩子说“我不能接受这个”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就会理解成“他不喜欢我”或者“他因为……不喜欢我了”或者“只有我……的时候,他才喜欢我”,无论我们是否真的说了这话,只要孩子接收到了类似的信息,亲子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孩子想要为我们变好的动力,就会减弱。
教养孩子的原点是关系,关系比行为更重要。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被无条件地接纳的。
而判断一个人是否重视自己,珍惜自己,就看自己在遭遇困难时,是被怎么对待的。
孩子是这样判断的,当父母超越情绪去包容孩子,想方设法回到他们身边时,孩子收到的信息就是——我们把彼此的关系放在了第一位。如果孩子的反应很强烈,情绪很激动。父母就要着重强调,最看重是彼此间的关系。重审对孩子的承诺:
我还是你的妈妈,永远都是。我知道我生气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我不爱你了,有时候我也会忘掉这一点,但我心里,一直是爱你的。我很高兴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但有时我们需要这样的矛盾存在。
当然具体的承诺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和孩子的相处而定,就像本期《奇葩说》的辩题,“家里不富裕要不要告诉孩子”,辩手们争的不可开交,当然最后还是正方胜(应该告诉孩子)。其实不管是正方的应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的真相,还是不应该告诉孩子,都有个前提,那就是应该先和孩子建立关系。只有建立关系,才能在这个成年人都无解的问题上,和孩子进行沟通。
公序良俗,当然要遵守。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任何时候都是无条件的,也应该是无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