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7
分类:读书笔记
阅读(105) 评论(0)
面对伤痛,忠于内心真实的感受
一天,默尔索收到养老院发来的一封死亡通知单,上面写着“母死,明日葬。深致哀悼。”
面对母亲的突然亡故,默尔索显得格外平静。他立刻请了两天假,买了当天下午的车票,匆匆忙忙地赶往母亲生前居住的养老院,送母亲最后一程。
三年前,默尔索把母亲送去了马朗戈的养老院。一方面因为他经济拮据,另一方面母亲平日在家寡言少语,和默尔索也没有太多交流。相比之下,养老院里会遇到和她年纪相仿,有共同语言、兴趣的朋友。
默尔索希望母亲的晚年能得到更好的照护,也希望她能够活得快乐一些。
当默尔索风尘仆仆地赶到养老院时,面对院长和母亲生前好友们关切地慰问,默尔索机械般的一一回应,如同提线木偶一般稀里糊涂地参加完母亲的葬礼。
整个过程中,他并没有询问有关母亲的事情,也没有对母亲的死表现出悲伤,连一滴眼泪也没流,甚至拒绝见母亲最后一面。默尔索的冷漠,与母亲的朋友们哭哭啼啼、悲痛欲绝的神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谁能想到,就是因为默尔索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这一点会成为日后判处他死刑的依据。
人们总是习惯于盲目揣测和解读他人的行为,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
正如同梵高所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
面对至亲的离开,大众的标准是一定要用哭来表达不舍与悲伤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迎合大众的标准,人们就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肆意抨击他是“不合群”的异类。
哭不一定代表难过,有可能是喜极而泣,不哭也不代表冷血,有可能是哀莫大于心死。坦然地面对内心真实的感受,不指责他人,不埋怨自己,真情实感的人生好过逢场作戏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