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向老师诉苦,自己知道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可是孩子怎么也不喜欢阅读,每天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始终无果。孩子要么顶撞,要么敷衍了事。
看着别人家孩子一本一本书地读,而他们家的孩子说也说了,骂也骂了,甚至动手了,也无济于事。
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小王子》里有一句经典,英文原文为:
If you want to build a ship,don’t drum up people to collect wood and don’t assign them tasks and work, but rather long for the endless immensity of sea.
中文译为: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人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这句话,透析了教育的本质。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
前面说到的那位妈妈,如果,她把关注点放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上,结果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所谓兴趣,就是要让孩子喜欢上,喜欢的东西有可能被逼出来吗?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技巧,让孩子自觉“掉进坑里”。
技巧一,设置触手可得的环境。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刚认识的朋友明明长得很难看,可是相处久了,看习惯了,觉得也还好的。若是这位朋友身上有一些特质吸引你,你甚至会觉得他很好看。
人和人之间,混得脸熟,容易喜欢上。人和物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希望让孩子喜欢上的东西,你频繁地让它出现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不要引导,也不需要诱惑,只是不断出现。
比如阅读这件事吧,在家里的各个房间、角落都摆上一些书籍,特别是你希望让孩子看的书,花一些心思精致地摆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孩子一回生,二回首,指不定哪一天他就被吸引了。
技巧二,务必自己首先喜欢上。
你饶有兴趣在做的事情,孩子一定会好奇,甚至去模仿。爱唱歌的老爸,孩子容易培养对音乐的兴趣。爱运动的老妈,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悄悄埋下运动的种子。一家人常常捧书阅读,无需担心你的孩子不爱书。
当你希望孩子去喜欢一样事物,试着让自己先喜欢上。除了能给孩子树立榜样外,最重要的,你能经历跟孩子类似的体验,培养兴趣的过程中,你们会有很多共同话题可以交流。这就形成了亲子之间共同的语言密码。沟通起来,顺畅多了。
同时,你也很清楚,在这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在那里,当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珍贵的生活教材。
技巧三,只完成最低目标要求。
人活着,无非是活成了一个个习惯。畅销书《微习惯》这本书介绍到,要培养好的习惯,不要一下子给自己定太大的目标,而是定最低的目标要求就好。
譬如,
每天读五页书;
每天跑步五分钟;
每天跳绳20个;
每天做5个仰卧起坐;
每天背2个英语单词
……
完成这些目标看起来只是举手之劳,人在坚持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只要持续去积累,再小的量也会有厚积薄发的一刻,水滴石穿,就是积累的力量。
再者,因为定的目标特别微小,人在完成目标后会有一种成就感。状态不好的时候,也能轻松完成这简单的目标,也不会因为目标太大完成不了停个一次两次最后完全放弃。状态好的时候呢,完成目标后还愿意再做一点,容易产生多做很多的优越感。如此,内心坚持的力量感越来越强。
技巧四,坚持外力机制到自律。
培养好习惯初始阶段,可以设置阶段性的小奖励,比如,坚持十天阅读不间断,奖励买一个心仪的小礼物。这种愉悦感会促进下一阶段的坚持。
把这些小奖励的机制记下来,文字可以显性地展现自己的成就史,每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都给自己一种仪式感地鼓励,再往后坚持,就不难了。
对孩子来说,我们可以设置惯例表(明确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星星表(明确完成哪些项目可以积累多少星星),礼物表(罗列孩子的心愿单,明确每项需要消耗多少颗星星来兑换),美言录(看到孩子的努力过程,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一张张贴在墙上),坚持用“三表一录”这样的外力督促机制培养孩子做事的动力,慢慢地,会转化成自律的一部分。当然,也是需要父母持之以恒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大的动力。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好,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也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
向往大海,孩子终将造出属于自己的那条小船,成功驶向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