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得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言语的虐待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形成3P心理结构:完美主义,拖延,心理瘫痪。
一些父母因为担心失去支配孩子的能力、担心孩子会变坏导致自己精神紧张,他们通过发怒进行发泄,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对孩子大喊大叫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确立支配权,于是自我感觉良好,很爽!
对孩子最好的支持是在孩子万般愁苦的时候,陪孩子叹息,为孩子殚精竭虑思索出路的父母;最好的支持是孩子在矛盾中父母不指责、不批评,只是陪伴孩子一同走过沼泽的父母。
人性最深沉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地方。言语虐待就像是一片云,有可能遮住某个家庭的阳光。
——以上文段摘自林甲针老师的著作《感受孩子的感受》。
今天的半小时计时阅读,我把这些文字划出来,读了又读,内心有点不舒服的感觉,我想这是一种悔悟和歉疚的内心体验。虽然这些年很努力地在进修,也成长了不少,但是底子里的暴脾气偶尔还是会窜出来,受伤的往往就是家人,特别是我们的孩子。
读着书里提到的那些“恶毒”的语言,那是一种言语暴力,我在对孩子发怒的时候,不经大脑地说过,现在回想起来,那多可怕,犹如利刀,刀刀刺向孩子。
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陪伴,这在平时,是我常对家长说的话。但是面对自己的孩子,鼓励的话语常常一句也用不上。感觉自己一颗赤诚的心为着孩子好,直愣愣地道出孩子的毛病,让她明确方向,是对她最好的鞭策,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只是温暖的接纳。
想到平日里经常数落的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其根源都在自己身上。想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无助与孤独,小小的人儿,我给到她的温暖与爱太少。打着爱的名义,却常常伤孩子最深。
读书,不仅是和书中的作者对话,更是和自己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仿佛接受了林老师的一次心理咨询一样,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成为孩子一路成长的鼓舞者,这是我努力的目标。
每日一记
孩子的一帮长辈中,外婆是她最喜欢的,因为外婆情商高,说话总能说到她心坎上。譬如孩子犯了什么错,外婆就会说一句话让她有台阶下,本来感觉尴尬的她,立马觉得心里舒坦了。成年人交往,往往会使用这样的高情商交往模式,表达出对对方的莫大尊重,可面对孩子,我们却忘记了,他们也需要尊重。
外婆在跟孩子对话的过程中,我常常在观察,倾听,揣摩话里话外的用意。今天晚饭时,女儿跟我说了一句她什么事做得不好,的确,那是事实,换在平时,我可能不经大脑地马上接话,强调了事情的结果的确不太好,以后要怎么怎么做更好,说教一通,孩子情绪好时会默默不说什么,情绪不好时可能就会爆发,最后造成亲子冲突。青春期的孩子,宁愿自己摆烂,也不许你说她不好。
听了她的话,我微微一笑,说虽然这事儿结果不好,但是你居然努力地做到了某某地步,她听我这么一说,本是扭捏的表情瞬间微笑起来,好像得到了我的理解一般,又好像得到了一些鼓励。微妙的表情里,我好像把她的内心想法都读到了。要是以往,这会儿可能会出现对峙的局面,可今天,女儿换着话题更加开心地与我聊起来。
我悟到了,孩子需要我们的尊重,哪怕事情做失败了,也希望父母能够看到他们努力的过程。大人要面子,孩子更要面子,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