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得
近日阅读李玫瑾的《幽微的人性》,这本书以主持人与嘉宾对话的形式,从分析各类犯罪案件中剖析犯罪行为的成因,从而更理智科学地了解人性特点。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及早做好人生早期的抚养,减少同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发现,从每一个犯罪人的行为当中,都可以倒推早年养育的一些问题,比如家庭离异的,父母亲陪伴不足的,家庭暴力的,等等。对一个人一生最好的引导应该是在12岁以前,而这段时间里,0-6岁的心理抚养是最重要的。
非常认可李老师关于婚姻家庭的观点,在没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不要轻易结婚,结婚之后,不要着急生孩子,等确认对方是可以相伴一生的人后,再生孩子。毕竟生了孩子之后,就不好草率离婚了,那等于是把孩子的房子给拆了。
李老师对于不同性格孩子的发展举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幼时家长在抚养过程中常对孩子亲切耳语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有好的口语表达,也对人有更大的兴趣,对外界有更大的关注。而家长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少的孩子,大多比较安静,不善言辞,然而这样的孩子大多能够专注做自己的事,对外界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两种孩子性格,哪种更好呢?没有绝对,前者长大后可能去当领导人,而后者更适合当研究者。不管怎样,尊重孩子的个性,给足陪伴与安全感,才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加健康。
阅读时,另一个较大的感触是,每个人都要好好爱自己,不是说满足自己多大的物质需求,而是要敏感于自己的心理需求。大凡犯罪人,都是心理上得不到满足,压抑,孤僻,情绪容易暴怒等等情况造成的。可悲行为背后是一颗沧桑的灵魂。
更美好的社会,从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幸福度开始。
每日一记
一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让她谈谈孩子这段时间有良好转变的体验,家长回顾了一些好的方法,最后说的一句“就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引起了我的共鸣。的确,为人父母,总是以为自己努力赚很多钱,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支持,殊不知,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在12岁以前,最需要的是父母“时间”的给予。
0-3岁,孩子还未上幼儿园,几乎是跟屁虫一样的跟着妈妈,所有的安全感都来自这位最亲最近的人,可往往,因为工作需要等等原因,妈妈们总是在分娩不久后离开孩子,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长辈。如果是白天工作,晚上及时陪伴还好,可有些父母是把养育的任务全全脱手,三年,欠下的时间是多少?
3-6岁,孩子白天上幼儿园,晚上回家家长能陪伴的时间并不多,如果因为聚餐、加班等时间占用了,又是很大的空窗期。
6-12岁,孩子上小学,课后把孩子送入托管班,兴趣班,或者交给长辈,我们总能以忙为理由忽视孩子的需求。等孩子出了问题后悔已晚,调整起来难度非常大。有的家长虽然人在家,但心不在,心是交给手机的。有部分家长也是陪着孩子的,然而,陪的时间就是作业时间,常常是歇斯底里,暴跳如雷,这种陪伴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困扰。
都说时间花在哪儿,成就就在哪儿,养孩子也一样,我们最需要付出的是时间成本。在成长的慢时光里,与孩子同步成长,用时间滋养心灵,用时间静待花开。
让我们用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心情与时间观,来守护孩子的慢成长吧。
我是清清老师
关注我
一起成长